论体质与疾病证型的关系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7-03-14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性质及发展趋向继而指导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学科。祖国医学的体质学说贯穿在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学等各个方面,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几千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并表现为心理性格的相关性。体质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得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病变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得易罹性和病变发展过程中得倾向性。体质是形成“证的生理基础,辨证时既要考虑所患疾病的性质,更应注重患者的体质,以便掌握病理反应的总体特点。本文从五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经典著作对体质与疾病的论述
早在《内经》中就记载,在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下,猝然遇到外邪,人群中有生病的,也有不病的,并认为这种现象与体质的强弱有关。《内经》记载了患“风”、患“瘅”、患“痹”等病个体体质的特点。如《灵枢.五变》认为,卫外功能差的体质,易患“风病”,内脏功能脆弱的体质,易患“瘅病”;肌肉骨骼不强健的体质,易患“痹病”;胃肠功能差的体质,易患“积聚”等。《伤寒论》认为,在相同的致病条件下,体质差异不仅决定发病与否,而且还决定病证性质和病位。由于存在的体质差异,虽与相同的外邪入侵,而有“表虚”、“表实”的不同,或表现“在表”、“直中”之别;由于体质阴阳属性的差异,“偏阳”者多发病于“三阳”,“偏阴”者发病于“三阴”;由于体质在“五脏六腑”功能特性上的“阴、阳、寒、热、虚、实的偏颇,表现出病变部位的差异和病证性质上的复杂多样。中医有“同气相求”的说法,即不同的体质类型,容易感受相应的邪气,易患某类特定的疾病。如吴德汉在《医理辑要.绵衰觉后篇》中说:要知易为风病者,表气素虚,易为寒病者,阳气素虚,易为热病者,阴气素虚,易伤食者,脾胃必虚,易劳伤者,中气必损。从而说明体质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
二、体质决定了证的形成与疾病的从化
多年来,证本质的研究主要从异病同证、同病异证入手,人们分别从生化、生理、超微结构,更有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等方面来探讨证的实质,其中探讨了五脏之、气血之证、阴阳虚实证等的本质,取得了很大的成。中医素有“从化”与“类从化”来表示某一病因的原有属性在侵入人体后发生改变的现象。匡调元教授提出“质化”的新概念。质化是指致病因子侵入人体以后,其原有属性随病人的体质类型而转化的过程。他认为病因—致病过程—人(各型体质)—病变过程—病、证。
中医体质决定了疾病的病机从化。一般来说,素体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阴亏血耗者,易致邪从燥化、热化;素体痰湿偏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寒化。 病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疾病,表现为证与病。病因不同,或(及)体质不同,形成的证、病不同。如风寒之邪作用于湿体,可以产生风湿证;温热作用于热体,则成温热病。但还有两种情况:即病因相同而体质不同,在一定条件下却可以形成不同的证,如风寒之邪作用于寒体,则形成寒证;如作用于热体,往往很快便转成热证。另一种情况是病因不同,而体质相同,在一定条件下却可以形成相同的证,如一为温邪,一为湿邪,如作用于热体,则可见前者固然为热证,而后者也可见化热而形成热证。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机体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例如易病寒的人,多为阳气素弱之体;易病热的人,多为阴气素衰之体,胖人多痰湿善病中风,瘦人多火易得劳嗽,痰湿型体质易感湿邪,聚湿生痰,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等以及痰湿症候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阴素不足的人,特别是肾阴不足者,往往容易罹患温病”,故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温邪独击下虚人”之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一般有对风寒湿等邪气易感的体质;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常常具有对情志变异的易感体质。痰湿之质易为湿邪所困和膏粱厚味所伤,气虚之质不耐外邪及劳倦所伤,气郁之质易为情志所伤。
祖国医学临床辩的证与体质有密切的关系,祖国医学的异病同证与同病异证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特有的体质学说为基础的。如慢性气管炎,不同患者可见不同得临床类型。这除了与病邪的性质有关外,体质因素往往也起重要作用。如平素阳虚,常呈虚寒型;平素阴虚者,多表现胃肺而年轻体壮者罹患本病,多属痰热型。
冠心病病人心绞痛发作,有的出现面红,咽燥口干,脉搏加快等症,中医称之为“热痛”,临床表明这种类型心绞痛病人具有偏于阴虚体质的特点,所以产生症状有朝着“热化”方向演变的规律性;而另有些病人则表现为四肢冰凉,冷汗淋漓,脸色发白,这类病人具有阳虚一致的特点,所以引起“寒凝血结”的变化,产生的症状必然向“寒”化方向演变。这都充分说明由于人的体质不同,所以病理性的矛盾变化趋势也就有各种差异。
三、从一定意义上说,治本即是治体
由于体质的特殊性决定着发病后临床证候类型的倾向性,“证”的特征中包含着体质的特征,故中医临床将判别体质状况视为辨证的前提和重要依据,体质调控成为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进一步的拓展、延伸,是个性化治疗的内在根据。中医体质学说认为,痰湿体质易感湿邪,湿聚生痰,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病、中风和糖尿病的机会远较非痰湿体质为多。从预防上来说,既然病理性体质是其相关疾病发生的物质基础,那么在疾病未发之前,用药物改善病理性体质,就可以成功地阻遏其相关疾病的发生。例如,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如果一方面用硝酸甘油改善胸痛症状,另一方面利用豁痰化湿的药物改善其发生的体质—痰湿体质,治愈率得到提高而且复发率也大大降低。中医的痰湿体质与肥胖及多种疾病如高脂血症、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等密切相关,从现代病理学研究发现,痰湿体质的人其新陈代谢一般比较低下,脂肪代谢缓慢,而且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将多余的胆固醇堆积在动脉壁上,从而容易引起动脉硬化和冠心病。可用化痰祛湿方来减少体内脂肪积聚,改变脂质代谢,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痰湿体质,使病理性脂肪肝得到逆转,并能防止肝纤维性变。这些方药改善痰湿体质和降血脂的作用。
上一篇:干眼症的中医认识
下一篇:人性化服务在病房护理中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