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质与疾病证型的关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苗凌娜 李文占 时间:2017-03-14
       四、体质决定治则
        体质与用药宜忌由于体质有阴阳偏颇的差异,故对具有不同性味得药物就各有宜忌,如阴虚质宜甘寒、咸寒清润,忌辛香温散、苦寒沉降,饮食又当避辛辣;阳虚质宜益火温补,忌苦寒泻火;气郁质宜调气疏肝,忌燥热滋补;湿热质宜苦辛清泻,忌刚燥温热或甜腻柔润;气虚质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痰湿质宜健脾化痰,忌阴柔滋补;血瘀质宜疏通血气,忌固涩收敛等。
        体质学说在治疗上的意义,还体现在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方面。如上面所说的慢性气管炎,因患者的体质不同所表现的临床类型有别,所以治法亦有差异,有的宜清热化痰,有的宜养阴润肺,有的宜温补脾肾,这就是同病异治;上述的高血压和美尼尔氏综合征,虽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由于病人都是阴虚体质,表现的临床症候病机基本相同,因此治法也大体一致,均可用滋阴熄风法获效,此即异病同治的例子.这就说明,体质学说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理论依据之一。
        五、体质与防病养生
        重视不同体质对疾病与证候的内在联系及对方药等治疗应答反应的差异是实施个体化诊疗、贯彻“因人制宜”思想的具体实践。根据不同体质类型或状态,或益气,或补阴,或温阳,或利湿,或开郁,或疏血,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动静、失衡倾向,体现“以人为本”、“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及早发现、干预体质的偏颇状态,进行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实现调质拒邪、调质防病及调质防变,以实践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体质是属于个体的生理特征也是一大类复杂的生命现象。体质问题贯穿于所有的医学问题之始终。从调整体质入手,恢复健康,是人类医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不同体质类型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特殊疾病的易感性,病理性体质是其相关疾病发生的主要物质基础。体质既禀成于先天,亦关系于后天。体质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动态可变性。这种特征是体质可调的基础。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个体在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由于因受环境、精神、营养、锻炼、疾病等内外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会使体质发生变化。
        研究体质类型的目的在于研究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我们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预测、防治疾病的发展,因势利导,用药物、食物锻炼等方法来改变体质,使之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用体质学的规律来指导临床,用之临床。随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体质的进一步研究,对体质的认识将在微观水平上得到补充和发展。各型体质的诊断水平也将日益深化和量化。增强体质是人类的共同愿望,让我们努力探讨,研究体质学说的规律性,为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理论,为人类、为医学科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8:96—195.
[2]王琦.把握中医理论向度得三个核心命题[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1:5-6.
[3]王琦.临床医学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23—563.
[4]郑守曾.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3—85.
[5]刘燕云.中医证的本质[J]医学与哲学2006,(1)49-50.
[6]周菁.痰湿体质临床研究进展[J]使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6)563—565.
[7]董昌武,高尔鑫.从易感基因多态性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实质的思考[J]中医杂志,2006,47(12)883—885.
[8]张伟荣,张庆彝.略论体质病理学的基因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30)103—104.
[9]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第1版21—2239.
[10]匡调元.体质食养.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29—104.
[1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83—86.
[12]闫永彬.试论中医体质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相关性[J]中医杂志,2009,50(5)466—467.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