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新进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成穗莉 时间:2017-03-14
        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生命基本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有研究证实: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如果在4min内进行有效现场心肺复苏,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超过6min,成功率仅为4%。因此,正确的心肺复苏技术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时间”。近20年来,心肺复苏技术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了很大进步,1999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肺复苏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大会在美国召开,讨论并通过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与心肺复苏指南2000相比,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进一步在循证的基础上,对按压通气比值、按压通气循环周期、按压通气参数等CPR核心技术都作了重大修订,并提倡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普及使用。为了让广大读者掌握心肺复苏新动向,现叙述如下。
        1  基本生命支持
        1.1 心脏骤停的识别
        能否快速识别心脏骤停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临床实践中,通过检查颈动脉搏动来确定是否发生心脏骤停是很困难的。据文献报道,10秒内只有16.5%的受试对象能准确判断患者的颈动脉搏动情况。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对于非医护人员简化了检查脉搏的过程,只需确定患者无呼吸、咳嗽或身体动作即可作出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新的改进除根据以上判断外,还包括若病人仅有临终呼吸应判为心脏骤停,即应做CPR。急救人员应该询问旁观者关于倒地病人生命体征表现,特别应注意临终呼吸的识别,并将其作为心脏骤停的标志。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建议在行CPR前不再要求非专业急救人员将检查颈动脉搏动作为一个诊断步骤,只检查循环体征。但对于专业急救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以确定循环状态,而且检查颈动脉所需要时间应在10秒钟以内。
        1.2 清除呼吸道异物
        以往心肺复苏中认为开放气道前应常规用手指清除口中及咽部异物,但在实际临床观察中发现心脏骤停患者中,口咽部有异物者所占的比例很小,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若常规用手指清除口咽部异物的话,必将浪费宝贵的抢救时间,从而影响复苏效果。因此,心肺复苏指南2005中明确提出,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仅在口咽部能看到固体物质,怀疑阻塞气道时才用手指清除口咽部异物。
        1.3 开放气道
        2005指南指出:无论患者是否受伤,非专业急救者均使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患者气道。不推荐双手推举下颌法,因为非专业急救者学习和掌握这种方法很困难,同时,它也不是一种有效的打开气道的方法,而且还会引起脊髓移动。当没有证据表明患者头或颈部受伤时,专业救护者可使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如果专业救护者怀疑患者颈部脊髓损伤,应使用双手推举下颌法来打开气道。在CPR过程中,第一位的是维持患者气道开放,并提供适当通气。因此,当使用双手推举下颌法不能打开气道时,应使用仰头举颏法。对于怀疑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应使用人工脊髓制动而不是使用制动装置。
        1.4 检查患者呼吸
        在气道打开后,通过看、听、感觉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对于非专业急救者,不要自信能检测到正常呼吸;对于专业急救者,如果不能在10秒钟之内检测到适当的呼吸,应先对患者进行2次吹气。对于非专业急救者,不愿意或不能给患者紧急吹气,则应立即开始胸部按压。
        1.5 人工呼吸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提出:当检查发现患者没有呼吸时,立即给予2次紧急吹气,每次吹气超过1秒钟;在CPR过程中,各种通气方式包括口对口、口对鼻、面罩通气和高级气道通气,均推荐持续1秒钟,以使患者胸部起伏,每次吹入气量成人约为800—1200ml,儿童吹气量以胸廓上抬为准。当进行了进一步气道干预(如气管内插管和气食管联合插管等)后,2人进行CPR的吹气频率为10—12次/min,有脉搏而无呼吸者,每5秒钟吹气一口(10-12次/min)。不管是否进行高级气道干预,每次吹气时间应超过1秒钟,每次吹气应该可见胸部起伏。在紧急吹气过程中,每2分钟评价1次脉搏,时间不超过10秒钟。由于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以及在口对口人工呼吸的过程中可能传播疾病等因素,口对口咽导管通气或简易呼吸器已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对于不愿意进行口对口或口对导管人工呼吸的救护人员,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中提出可单纯进行胸部按压。
        1.6 判断病人有无脉搏
        对于非专业急救者,如果意识丧失的患者没有呼吸,就可假定为心脏停搏。
对于专业急救者仍需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脉搏,但检查脉搏时间不超过10秒钟,如果在10秒内不能确定脉搏,就开始胸外按压。
        1.7 有效的心脏按压
        胸外按压是心肺复苏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些研究提出应把心肺复苏的ABC 程序改为CAB,才能进行有效复苏。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中未强调胸外按压的质量和速率、胸腔完全恢复状态,以及减少中断胸外按压的重要性。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则强调进行CPR时,要有效的胸外按压才可能产生适当的血流,要求急救人员应“用力和快速地按压”。按压位置位于剑突下切迹两横指以上,成人按压频率为至少100次/min。有研究表明,高频率按压与旧频率按压相比,可增加心输出量,提高主动脉和心肌灌注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提高24小时生存率。胸部按压深度至少4—5cm,每次按压后应让胸部完全回复。按压与放松的时间比为1∶1,达到有效按压。研究提出,旧的5∶1或15∶2的胸部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由于复苏过程中多次中断胸部按压,影响了心输出量和血流速度,不利于复苏成功。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提出,单人对婴儿、儿童或成人进行CPR时,胸部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为30∶2,双人对婴儿、儿童仍为15∶2,每2分钟或5个CPR循环后检查复苏效果。对于心胸术后早期或胸腹已经开放时出现心脏骤停的患者,应考虑开胸心脏按压。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