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种植体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7-03-19
传统的正畸支抗手段(包括横腭杆、Nance 弓、口外弓、颌间牵引等)要么过于复杂、人为因素要求高,要么支抗力弱, 往往难以满足那些需要超强支抗患者的需求。瑞典学者Branemark等[1]证明钛合金种植体表面和活性骨组织能够达到直接的“骨性结合”(Osseointergration)。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包括微型钛钉种植体在内的多种口腔种植体支抗系统,并在临床上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成为目前国内外正畸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
1 微型钛钉种植体的简介
1.1原理 微型种植体的固位力主要来源于骨内段的螺纹结构,并不需要达到完全的骨整合状态,这是微型种植钉的优势所在。Brunski[2]“微动度”理论认为种植体与骨组织间有100μm内的微动度是不会明显影响种植体的成功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骨整合,良好的初期稳定性有利于骨界面的愈合,对于微型种植体的成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2结构 微型钛钉种植体是由钛金属制成的一段式种植体,多采用按钮式、半球式和六边形设计,体积较小(直径1~2mm,长4~10mm),可灵活地植入牙槽嵴的两邻牙牙根之间。而且因其只是作为一种暂时性的支抗系统存在,故不需要骨性结合,其表面也一般不需要进行处理。在正畸临床上正畸医师亦可单独完成,植入时只需用种植机在需植入部位打孔,然后用配套螺丝刀旋入即可。矫治结束后,能直接用螺丝刀将种植钉旋出,遗留的组织空洞可自行愈合。
1.3植入部位 对口腔种植来说,其种植体的植入部位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但对微螺钉来说,植入的部位几乎没有限制,甚至有学者建议将微型钛螺钉植入两牙之间的牙槽嵴上以获得支抗。许多学者研究认为上下颌骨范围都是较理想的植入部位。目前,报道的微螺纹种植钉的植入位置包括:上颌的前鼻棘、上颚(颚中缝或侧颚部)、上颌节结以及牙槽嵴的颊舌侧;下颌缺牙区、牙槽嵴颊舌侧和磨牙的后垫区。通过断层扫描体积测量技术可发现,最安全的植入部位是上颌的前上部分;而上颌节结区因其骨量最低,所以不适合植入种植钉;腭部作为微螺钉的植入区确有了至少20多年历史。
2 微型钛钉种植体的应用
2.1前牙的压低 对开唇露齿和前牙深覆牙合患者来说,前牙的绝对压低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其植入部位前鼻棘区和下颌正中联合区也是相对比较安全的植入部位。由于前牙的植入部位在口腔前庭较深的部位,故需在局部牙槽粘膜区做2-3mm的纵行切口,向牙合向倾斜10-30°角以避免损伤牙根并尽可能获得最大距离的皮质骨支抗。根据其植入部位的骨情况及所需的正畸力的不同,微型种植体能承担0.49~1.96 N力不等。1983年,Creekmore首次将活合金骨螺钉植入患者前鼻棘下作为支抗来压低上颌前牙,正畸矫治1年后,上前牙被垂直压低6mm,根舌向转矩25°,种植体未出现松动。国内寻春雷等[3]用微型自攻钛钉种植体做支抗来压低切牙,治疗6个月,上前牙切缘平均压低4.3mm,切牙转矩平均增加9.8°。与其他穿粘膜骨性支抗系统一样,微种植体的粘膜刺激也是存在的,但是微型种植体对局部软组织的刺激性相对轻微,较少引起局部炎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