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臀肌挛缩症(GMC)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效果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7-03-19
故要严密观察下肢骨突部位局部血运情况,定时协助翻身防褥疮,骨突处垫棉垫,同时注意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清洁,大小便后及时协助清洗会阴部,保证皮肤清洁。
3功能锻炼方法
术后由护理人员指导患儿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对治疗效果及恢复起重要作用。术后双下肢并拢,膝关节下置一软枕,使膝、髋关节各屈曲约30°,以防止松解的臀肌粘连。术后第2天病情稳定后,即协助患儿床上进行坐起训练。坐起过程中不断鼓励患儿,因为坐起时,由于伤口疼痛,患儿往往不愿遵照做,并且容易背向仰,护士应在一旁指导并督其做正确坐起姿势,可慢慢将患儿扶起,使其头尽量向前倾,身体弓背向床尾方向,达到最大限度后停留10 min再躺下,如此反复6次,每天4次,可起到防止粘连作用。术后第3天可开始进行CPM被动屈髋、屈膝训练,患者取仰卧位,用双手握住患者双小腿,使其双膝并拢,逐渐使膝关节屈曲,再将膝部向下按压,做屈髋被动运动从40°开始,每天2次,每次半小时,每日增加5°,直至CPM 90°,在初期,锻炼应在无痛范围内进行,屈髋要适度,以能忍受为宜,避免剧烈的被动活动,引起伤口疼痛,并造成伤口内出血形成局部血肿而影响伤口愈合。每天锻炼2次,每次20遍。逐渐增加至3次/d,每次50~60遍。行此训练时速度不能过快,用力不宜过大,以防止伤口裂开。术后第4天指导患儿两手抓住床栏,慢慢做双下肢并拢、脚跟着地的下蹲姿势,一般蹲下2min再慢慢站起,每天4次,每次10下。第5天鼓励患者可下床行走进行步态训练。方法:步态训练前先指定一直线为行走路线,在此基础上扶持患者踩直线进行“一字步”行走,每次行走5~10min,以不感到疲惫为准。并注意观察患者步行时动作是否协调,及时给予纠正。如病儿能完成以上各项训练,即可指导行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的翘二郎腿训练以及交叉双腿慢步走,以利于关节的内收。运动量要由小到大,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注意动作轻柔,时刻观察患儿的反应。在下蹲训练的同时练习卧位及坐位交腿等动作。 伤口拆线后指导患者继续进行步态练习、双膝下蹲及双腿交叉练习。1个月后可指导患者进行跑步、跳跃等运动,并嘱患者坚持进行主动抱膝下蹲训练3~5个月,术后3个月回院复查了解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3结果
本组30例患儿采用以上方法进行功能锻炼均取得良好效果,拆线出院后复查其髋关节中立位屈曲活动度均在100°以上,内收大于10°,能双下肢并拢下蹲。按疗效评估标准[4],本组优27例(90.3%),良3例(9.7%),优良率达100%。
4讨论
臀肌挛缩患儿术后除按儿童骨外科常规护理外,为防止肌肉再度粘连,早期持续进行功能锻炼是达到最佳疗效的关键[3]正确的手术矫正、良好的术后护理、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是使患者恢复功能的重要手段。本症真正的病因尚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与臀部注射有关。本组30例中有23例有反复臀肌注射史。因此,提示我们在给婴幼儿注射药物时,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尽量避免肌肉注射,如必须注射,护士应注意药物的浓度、剂量,进针的部位,深度及给药速度等。每次注射前检查中有无红肿、 硬结等,并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注射后应预防该症的发生,可采取理疗,温热疗法,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松解,早期功能锻炼,这是确保该症得到恢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盂玉红,李祥欣.臀肌挛缩症围手术期护理与康复[J].青海医药杂志,2004,34(3):37
[2]朱霞.臀肌挛缩症围手术期护理156例[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21-22
[3]花芸,林静.康复护理对臀肌挛缩症患儿术后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2):284
上一篇:氧自由基与瘢痕增生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