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浅议脑瘫患儿的早期康复治疗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金花 时间:2017-03-19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导致小儿脑瘫的原因,然后阐述了脑瘫患儿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最后提出了脑瘫患儿的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
【关键词】脑瘫;康复;早期治疗

        小儿脑瘫又称小儿脑性瘫痪,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脑瘫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症。病变在脑,累及四肢,表现多样,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听觉和视觉障碍、行为异常等。是儿童时期的主要疾病之一。
1导致小儿脑瘫的原因
        导致脑瘫的原因十分复杂,从母亲怀孕开始到孩子出生后四个星期内,凡是能引起胎儿或新生儿脑组织损伤的因素都可以成为脑瘫的原因。大体上来说,导致脑瘫的因素分为出生前、围产期和出生后三个时期。出生前因素大多是母亲妊娠期吸烟或被动吸烟、酗酒、不适当的用药、患风湿病、先兆流产、有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盘功能不良以及母亲高龄等。围产期因素是产前分娩、胎位不正、产程过长或急产、出生时窒息、早产、过期产、多胎等。出生后因素大多是因头部外伤、颅内出血、感染中毒等。一般来说,因围产期因素引起的脑瘫儿最多,其次为出生前因素,最少的是出生后因素。
        早产儿、极低体重儿、出生窒息儿等被称为高危儿,其存活率较低。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高危儿经抢救和治疗后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但由于胎龄小,脑的发育很不成熟,所以很容易出现脑损,因此伤脑瘫的发生率也增加了。如果损伤后出现了中枢性运动障碍,就可能形成脑性瘫痪。所以早产儿的预防保健工作成为脑瘫预防的一个重点内容。
2脑瘫患儿的临床表现
        脑瘫患儿由于病变受累部位不一,患儿个体之间差异很大,临床表现多样,而且复杂。大致归纳如下: 
        2.1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比同龄儿童明显落后,当患儿抬头、翻身、坐立困难时才被家长发现。病儿的肢体很少动作,特别是下肢更为明显,常表现为偏瘫、双侧瘫、四肢瘫等。由于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常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 
        2.2肌张力和姿势异常:锥体外系或基底节有病变时,主要表现为异常动作、运动增强、手足徐动症、舞蹈症、肌强直;小脑有病变时出现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大脑广泛病变时出现肌肉强直、震颤等。 
        3脑瘫患儿的早期诊断
        脑瘫患儿的早期诊断一般是指对出生后0-6个月或0-9个月间的脑瘫的诊断,其中0-3个月间的诊断又称超早期诊断,超早期诊断多称为中枢性协调障碍(ZKS)。当不能明确诊断为哪一种类型脑瘫或是不是脑瘫时,只要有姿势反应性异常,无论年龄为几个月都可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但在临床中纯脑瘫并不多见,只占20%左右,多数患儿同时患有智力低下、癫痫脑部疾病,因此脑瘫的早期诊断实际上是脑损伤儿的早其诊断,确切一点说是对具有脑瘫要素的脑损伤儿的早期诊断。作为脑损伤后果,以后可能会发生脑瘫,也可能是智力低下或者脑瘫加智力低下等,但在脑损伤早期是难以区分的,从早期治疗的角度,有统一诊断为脑损伤的必要。如前所述,前者是以肌张力低、反应迟钝为主,后者以伸展反射亢进、姿势反应性异常为主。对有危险因素的高危婴儿,要及时全面检查,以便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