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探讨基层医院的职业化管理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7-03-19
管理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综合运用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管理方法或模式的优势:关键是看它能否最充分利用资源,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医院管理职业化可以从稳定管理队伍着手,通过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得管理更趋于专业化,从而使得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和有效。在逐步推进依法治院的过程中,职业化管理者有更敏锐的洞察力,而且他们在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改革创新意识、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运用等各 方面都比传统的医院管理者有更大改进。职业化管理的另一优势则是由于将管理作为自己的职业,迫使人们更努力地去研究医院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他们会更注重管理经验的交流和探索,对提高管理者的能力会更加有利。
4职业化管理的重点
李岚清副总理在“青岛会议”上指出,医院作为独立事业法人单位,必须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一方面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保障政府办医院的社会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使医院具有独立法人的自主经营管理权,推进管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首先,要做到医院管理职业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传统观念,建立一支职业化管理队伍,同时要把管理要素等同于技术要素纳人分配,以消除一些院长所具有的“当院长不如当专家”的思想顾虑而影响管理工作的精力投人。目前,许多业务专家型院长担心,如果将业务丢掉,一旦从管理岗位退下来将无所作为,得不偿失。因此,在当前以国有非营利医院占主体地位,管理要素尚未纳人分配的体制下,要想放弃专家仅当院长的人还是凤毛麟角。其次,在基层医院,人才匾乏,许多已经走向管理岗位的人本身就是医院的业务骨干,这些人虽有着一定的管理经验和基础,但却很少有人参加过系统的管理和相关知识培训。因此,建立一套严密而系统的培训制度也不失为推进职业化管理进程的一种捷径。
5当前基层医院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基层医院管理队伍中,专职管理干部不多,尤其是卫生专业管理干部更少,“管理出效益”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加上管理意识不强,管理要素很少参与分配,势必造成管理队伍的不稳定,使真正全身心投人管理事业的人很少。由于绝大多数院长都是由医疗专家来担任,他们一方面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另一方面又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真正能用于医院管理的时间十分有限,如果不加强经济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及管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仅依靠经验管理,是难以适应医疗竟争的激烈形势的。事实证明,不少医院在医院目标、发展方向、服务理念、经营意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效率不高、人浮于事、病人主观满意率差、资源浪费现象普遍等。由于医院产权制度和运行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医院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造成职贵不清,相互越权,工作难以协调的局面,院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权。
6.基层医院职业化管理者如何面对农村卫生工作
我国12亿多人口,9亿多在农村,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农村卫生工作搞上去了,人民的健康水平才能得到真正提高。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对于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和加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层医院既是本地区的医疗服务中心又是本地区的卫生技术指导中心,有的还直接参与农村预防保健工作,是连接农村与城市的桥梁,也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第一站,在农村卫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基层医院的职业化管理者一定要具有这些方面的思想意识,注重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积极探索适应当地需求的卫生服务机构的网络建设,真正将医疗、预防、保健、教学四种功能融为一体。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初级卫生保健,是整体医学观先与人群接触的那部分,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体系的基础与核心,职业化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知识结构的专长,将经济学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结合起来,通过研究,不断完善该项制度,通过社区卫生服务这个载体,将被动提供服务转为主动提供服务,彻底转变服务观念,树立自己的形象,以增强经营能力。
随着医疗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群众就医要求的提高,医院之间的竟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才的竟争,医院对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管理者从兼职走向职业化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