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与气管黏膜损伤进展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7-03-19
4 气管导管的发展现状
1994年,Kolobow提出了一种新型导管[9],该导管没有气囊,有一组聚氨酯环形薄膜肋,肋本身不会对声门产生压力。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导管能大大降低导管对气管黏膜的损伤。但目前这种新型导管还停留在动物试验阶段,关于肋的数量、尺寸和厚度如何适应变异程度较大的人咽喉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应该肯定,这种咽喉封闭的无压系统对避免气管损伤和误吸等较常规的HiLo气囊有很大的优点,是气管导管的发展趋势。
双囊单腔气管导管用两个相邻的气囊代替原来的一个气囊,使用时两个气囊交替充气、放气,既使气管黏膜在放气时有充足的时间恢复血供、氧供,减少气管黏膜的损伤,同时对于机械通气条件较高的危重患者又不影响通气。为了验证此种导管对气管黏膜的保护作用,我们进行了动物试验,通过与普通单囊气管导管的对比发现,每2 h交替对双囊单腔气管导管两个气囊充气、放气,与普通单囊气管导管每2 h将气囊放气5 min相比,双囊单腔气管导管对气管黏膜的损伤作用明显减小[10]。但是使用此种导管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①两气囊最佳交替充放气时间间隔;②交替充放气时声门与气囊间、两气囊间分泌物流至气管内,是否增加呼吸机相关肺炎;③两气囊长度多少合适,对插管深度有什么影响。因此,此种导管的临床推广应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但可以肯定,这种新型导管将有可能替代现在应用的导管广泛用于临床。
参 考 文 献
[1]Brimacombe J,Keller C,Puhringer F,et al.Pharyngeal mucosal pressure and perfusion:a fiberoptic evaluation of the posterior pharynx in anesthetized adult patients with a modified cuffed or opharyngeal airway.Anesthesiology,1999,91(6):16611665.
[2] Payne KA,Miller DM.The miller cuff pressure control valve.Clinical use in controlled and spontaneous ventilation.Anaesthesia,1993,48:324327.
[3] 梁华,陶国才.气管套囊麻醉对兔气管黏膜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宁夏医学杂志.2004,26(4):201203.
[4] Guyton D,Banner M,Kirby R,et al.Highvolume,low pressure cuffs.Are they always low pressure.Chest.1991,100:10761081.
[5] 张波,高和.实用机械通气治疗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4.
[6] 刘大为.危重病学分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
[7] 张伟英.实用重症监护护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1.
[8] 彭剑芳,李旭茹,刘素贞,等.人工气道管理中的护理问题分析及措施.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0):161162.
[9] 郑敏,金旭东.气管插管的现状与进展.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9,20(5):307309.
[10]高树海,郭加书,黄金剑,等.双囊单腔气管导管对气管黏膜的保护作用.潍坊医学院学报,2005,27(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