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建构医学院医德教育新模式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7-03-19
4医德教育评价:从“定量”走向“定性”
传统的医德教育主要以教师的训导和相关理论传授为主,过于强调医学伦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致使其在评价标准上常常以考分取人。然而,“书面考试可以反映一个学生有关这种精神的知识(就语词证明而言),但是一个学生可以有关于这种精神的知识,然而没有(或者并不感受)这种精神本身。学习一种精神当然不仅仅是学习关于这种精神的知识,有能力或者愿意说出忠于这种精神的保证,并不向我们担保这个学生已经有了(学到了)这种精神”。
定量”是手段,“定性”才是目的。在评价医德教育效果时,首先需要结合量化测评进行定性分析,以便能够客观真实地掌握医学生的医德发展状况。其次,要树立全面意识,既要检查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对其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等进行评价。第三,要树立教育改进意识,通过全面地了解医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的发展状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进步,使医德教育评价有助于避免施教的盲目性和改进我们的工作,以更有利于提高学校医德教育的实效。,
5医德教育育人理念:从“经世致用”到“人文养成”
目前,医学教育过多地强调成绩、能力、效率和竞争,而忽略了医德养成,致使一些医学生缺乏责任、态度、价值、方式、情感等人文内涵。表现在:经世致用的本事不错,专业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爱心与责任感,缺乏奉献与牺牲的高尚情怀;对医学以外的社会伦理、文化素养、职业精神等做人要务缺乏应有的重视与培养意识。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医德教育实效性降低。
人文养成就是指人文精神的养成。人文精神,是一种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善和美,体现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努力去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和人性的力量。二是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医德医风的深层次问题,就是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医德建设,人文精神是基础;医德教育,人文养成是关键。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医德建设的治本之策,也是医德教育的重中之重。
6结束语、
当然,影响医学院医德教育模式建构的因素还有很多,笔者仅从内容、途径、方法、评价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传统模式的缺陷,并对建构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新模式作了初步的理论探讨。除此之外,学校的德育管理、育人环境等也是其中主要因素。要想真正完善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模式,需要诸要素的统合与优化以及多方面力量的通力合作,尤其离不开医德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具体运作和探索,以把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建设成为有魅力、有活力、有能力的育人工作。
上一篇:药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