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文献综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5-10

                 作者:徐芳雄,顾明,赵杰东,赵玉琼

【关键词】  阿司匹林 ;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哮喘 ;Reye综合征 ; 水杨酸反应

阿司匹林(Aspirin,ASP)又称乙酰水杨酸(ASA),是常用的历史悠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非选择性环氧化酶(cox)抑制药,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小剂量阿司匹林主要抑制血小板cox1,减少血栓素Az ( TXAz)的生成,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短暂性缺血发作,如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偏头痛,人工心脏瓣膜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近年又发现阿司匹林可降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其他一些作用。故其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其不良反应时有报道。本文结合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1 常见不良反应

  1.1 胃肠道反应及黏膜损伤 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大剂量长期服用可引起胃炎、隐性出血、加重溃疡形成和消化道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因为阿司匹林在胃内分解成乙酰水杨酸,对胃有较强的刺激作用[1]。发病机制为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化酶1(COX1),减少粘膜前列腺素(PG)的生成,刺激胃肠道粘膜,穿透胃粘膜上皮细胞膜,主要影响了黏膜的防御因子,影响黏膜细胞分泌粘蛋白和表面磷脂削弱了胃黏膜屏障,同时抑制胃、十二指肠上皮碳酸盐的分泌,减弱了上皮修复和更新[2]。因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的合成,减少血栓素A2的合成,而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能力,诱发出血。异常增多的白三烯及自由基对粘膜有毒性作用,减少肝脏凝血酶原的合成[3]。

  张锡迎等[4]用内镜观察长期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人胃肠粘膜的影响,随机选择接受胃镜检查的老年人82例,治疗组44例因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服用阿司匹林50100mg/d,服药时间为0.56年。对照组23例常规胃镜体检,内镜观察两组粘膜损伤情况并作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膜红斑及粘膜下出血点,部分表浅糜烂,严重者可发生溃疡,与对照组比铰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长期低剂量阿司匹林对胃、十二指肠粘膜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国外文献报道[5]对90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100~325mg/d超过3个月的无症状患者、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以及阿司匹林对于胃肠道粘膜的作用进行评价。对患者行食管、胃、十二指肠镜ECG检查。ECG检查发现47.83%的患者发生了溃疡或糜烂:其中糜烂性胃十二指肠溃疡12例,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溃疡2例,胃十二指肠溃疡3例。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脲酶试验26例患者为阳性。

  1.2 阿司匹林哮喘 阿司匹林抑制了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的环加氧酶途径,PG合成受阻,造成脂氧酶代谢产物白三烯增多,导致支气管痉挛,引发“阿司匹林哮喘”[6]。临床表现有结膜充血、发绀、大汗淋漓、端坐呼吸、烦躁不安,某些患者在服药后先出现鼻部卡他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痒、鼻塞,继之出现哮喘[2]。此类患者发病来势凶猛,如不及时抢救,将有生命危险。少数人还出现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及黏膜充血等,其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此类病人大多合并有过敏性鼻炎,鼻息肉,所以这类病人,不要口服阿司匹林,以防止发生阿司匹林哮喘[1]。

  1.3 过敏反应 丁晓乔报道口服复方阿司匹林致过敏反应1例。患者男性,20岁,因发热、头痛,口服复方阿司匹林,于饭后服下,半小时后自感流泪、畏光、大汗,全身皮肤出现大片红色斑丘疹、剧痒。双眼充血水肿,口腔粘膜有数个直径约为1cm水泡。诊断为阿司匹林过敏。对症治疗,1h后症状缓解[6]。

  姜文报道复方阿司匹林致过敏性休克1例。患者男性42岁。因鼻息肉术后第2d感冒、发热,给予复方阿司匹林1g poc,用药后10min,患者突然胸闷气促,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出冷汗,四肢冷凉,脉搏无力,血压42/18mmhg。诊断为过敏性休克。经抢救后,症状缓解[6]。

  1.4 瑞氏综合征 赵丛梅报道2例小儿应用复方阿司匹林诱发瑞氏综合征。服用复方阿司匹林0.42g,tid,连服3d,体温降至正常。服药4天病情再次加重,出现高热、头痛剧烈、频繁喷射性呕吐,收入院。诊断为水痘瑞氏综合征。经抗病毒、降颅压及对症治疗,恢复正常[6]。

  1.5 水杨酸反应 长期大量应用本品可产生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嗜睡、出汗等反应,这是慢性水杨酸盐中毒的表现,称为水杨酸反应,多见于风湿病的治疗,严重者有精神紊乱,酸碱失衡和出血,过量服用阿司匹林能引起可逆性耳聋,此时应立即停药,并积极治疗[1]。

  2 特殊不良反应

  2.1 大疙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罗景慧报道[7]1例,患者男性,11岁,因发热、头痛、咽痛服阿司匹林1片,半小时后全身皮肤瘙痒,出现弥漫性针尖大小红色丘疹,由面颈部渐波及全身,大者如鸡蛋,双眼红肿。5天后入院时全身遍布暗红色斑,直径3cm~8 cm,边缘清楚,红斑表皮松解,尼氏征(十),部分表皮已溃烂、剥脱、糜烂;双眼、口唇、龟头红肿糜烂。诊断为大疙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既往发生过2次,均在感冒服用阿司匹林后。

  2.2 血液系统 李卫国报道服用拜阿司匹林后出现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患者男性,67岁,因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入院治疗。并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d,用药前查血常规均正常。用药12 d,查血常规白细胞0.9×109/L,中性粒细胞0.1×109/L,血红蛋白96g/L,血小板59×109/L,网织红细胞0.008,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反应性浆细胞增生症。立即停用拜阿司匹林,对症治疗,随后病情好转,血常规恢复正常[6]。

  2.3 中毒性低血糖 张素玲等[8]报道1例,患者男性,20岁,饭后自服阿司匹林20片(6g),1小时后感心悸、饥饿感、出汗、胸闷就诊。既往史:健康。血、尿常规正常,血糖定量2.4 mmol/L,心电图示Ⅱ、Ⅲ、avF,V1V5ST段下移,T波倒置。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的低血糖反应与其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亢进有关;造成心肌损害的机制为大量阿司匹林(>4g/d)抑制前列腺素Iα而使冠状动脉痉挛以及低血糖所致。

  2.4 听力损害 有报道[7]3例患者,因风湿性关节炎服用阿司匹林,出现双耳耳鸣、呈高调音,安静环境中耳鸣加重,甚至有耳聋与耳蜗毒性,双耳中度感音性聋,停服阿司匹林、同服碳酸氢钠,可消除耳鸣,并使听力恢复正常。

  2.5 肝脏毒性 几乎所有的非甾体抗炎药均可致肝损害,阿司匹林亦不例外。主要表现为黄疸、转氨酶升高,偶见碱性磷酸酯酶显著升高,提示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治疗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转氨酶升高的原因是阿司匹林直接损伤肝细胞,肝脏损害程度与用药剂量及时间成正比[2]。

  2.6 肾损害 阿司匹林可抑制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PG的合成减少,导致局部肾血流下降,肾血管收缩、增厚及玻璃样变,肾血流减少和肾小球滤过滤降低,可引起缺血性肾损害。小剂量长期服用也可致肾损害,发生率为2.67%,其影响因素主要为年龄、剂量和疗程。老年早晨服药者发生机率较高,这与老年人肾清除率低、机体的昼夜节律变化以及长期服用药物在体内的积蓄有关。因此,临床医生应提高该药对肾毒性的认识,对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应定期检查尿常规、肾功能,以减少药源性肾损害的发生[10]。

  张秋霞[11]报道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亦可导致肾损害,老年人尤为明显,此药大剂量服用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肾乳头坏死、肾炎、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

  2.7 心脏毒性 蒋文报道阿司匹林赖氨酸盐诱发急性左心衰竭1例,患者,男性48岁。因双肺间质性肺炎入院,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加阿司匹林赖氨酸盐(赖氨匹林)0.9g静滴,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对症治疗后,病情明显恢复,2周后康复出院[6]。有报道[7]口服阿斯匹林后出现心绞痛。

  2.8 诱发癫痫 刘立君等报道阿司匹林赖氨酸盐诱发癫痫1例。患者男性,13岁。因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住院治疗。因高热给予注射用阿司匹林赖氨酸盐0.75g,肌内注射,约5min左右患者即感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突然尖叫一声后意识不清,口唇发绀,口吐白沫,全身痉挛性抽搐,伴大汗,BP 80/60mmHg,心率120次/min。诊断为癫痫。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6]。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