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霉素的生产与研究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印 时间:2015-05-10
  5生产工艺
  5.1菌种
  螺旋霉素的产生菌是生二素链霉菌(S.azmbo-faeiensis),在合成培养基上气生菌丝生长快,白转灰色,基内菌丝为微黄色至微灰色,可溶色素淡黄褐色。孢子丝长,螺旋霉素形,松紧不一,孢子卵圆至球形。国产链霉菌新品种L799,其孢子长方形,孢子表面有疣状凸起并带有粗短小刺。在大多数培养基上产生菌丝淡紫灰,基内菌丝呈葡萄紫。其孢子形成慢且不易保藏,因此要选择适宜的保藏方法和条件,以保证孢子的存活率。
  5.2发酵
  采用二级发酵。发酵培养基成分为淀粉、鱼粉、玉米浆、碳酸钙、硝酸铵、氯化钠、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等。发酵条件研究发现:不同碳源中以淀粉最好,糊精次之,最差是蔗糖和乳糖;不同氢源中以鱼粉最好,辅加氢源中以硝酸铁最好。根据螺旋霉素产生菌的代谢情况,在发酵96 h或120 h,以1∶0.5比例补加营养物质提高发酵单位。
  5.3提炼
  利用游离碱或盐在不同的pH值下能溶在不同溶剂中的特性,以醋酸丁酯和酸性水溶液进行萃取,最后转入水相,调pH值至碱性,析出螺旋霉素游离碱,经洗涤干燥后即得成品。在缺少高速离心机的生产单位可采用薄膜浓缩法进行提取,此法可减少有机溶媒的用量及损耗。在提炼过程中严格控制pH值是很关键的,pH值过高或过低均能形成螺旋霉素的降解产物,导致抗菌活性的下降。在结晶前必须将水溶液残留去除尽,以免结晶时发生结胶的现象。结晶的后一阶段保温是必需的,因为螺旋霉素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有利于提高结晶收率。
  6研究进展
  至目前为止,螺旋霉素的生产技术还不够成熟,科学家们对螺旋霉素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从菌种到发酵工艺都有了改进[4]。比如通过对螺旋霉素突变菌株的筛选可以明显提高诱变株的效价,前体物质以及NH4+捕捉剂FH12在螺旋霉素中有了很好的应用。在抗生素生产技术方面,国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改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在菌种选育方面,利用各种强烈因素与自然选育相结合的方法,选出了青霉素、链酶素、土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的优良菌株,由金霉素生产菌种的基因重组和灰黄霉素生产菌种的杂交育种等所得的新菌株产量比原来有一定提高,对发酵过程中各项参数的自动测定、自动记录及自动控制所做的研究有些已用于工业生产。由于提炼工艺的不断改进,大部分抗生素产品的质量在纯度、效价、毒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进。
  7参考文献
  [1] 王欣荣.螺旋霉素发酵工艺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2(12):145-148.
  [2] 金志华.螺旋霉素高产菌种的推理选育[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8(2):133.
  [3] 汪国庆.应对螺旋霉素重新认识[J].中国药学杂志,1995(5):84-88.
  [4] 陈长华.螺旋霉素发酵培养基的改进[J].生物工程学报,1991(11):295.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