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黄连香薷饮有效部位不同配比的药效研究
2.2 对酵母所致发热大鼠的退热作用[6]
取大鼠50只,雌雄各半,在安静状态下测量基础体温,然后按照基础体温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蒸馏水组、阿司匹林组、 A配比组、 B配比组、 C配比组。每组大鼠分2次给药,第1次灌胃给各组药物一半剂量后,每只大鼠腹部皮下注射9%酵母混悬液,造模4 h后,第2次灌胃给另一半剂量。于造模后4 h、6 h、8 h、10 h时,分别测大鼠肛温1次,以造模后各时间点的肛温减去基础体温,作为退热效果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配比对酵母致大鼠发热的影响实验(略)
Table 3 Influence on rat fever caused by yeast
与蒸馏水组比较: *P<0.05, **P<0.01
表3结果表明,黄连香薷饮不同配比组在10 h时大鼠肛温与蒸馏水组比较有下降,差异有显著性,不同配比组间的差异不明显。
2.3 对二甲苯所致小鼠急性炎症的影响
取小鼠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蒸馏水组、地塞米松组、 A配比组、 B配比组、 C配比组。灌胃给药3 d(地塞米松组灌蒸馏水,于第3天灌胃地塞米松),末次给药1 h后,将50 μL的二甲苯均匀涂于小鼠右耳两面致炎,左耳作对照,20 min后处死小鼠,用直径6 mm的打孔器将双耳同部位等面积切下,用电子天平分别称重,以左右耳片重量之差为肿胀程度。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配比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影响的实验(略)
Table 4 Influence on ear swelling of mice caused by paraxylene
与蒸馏水组比较:**P<0.01
表4结果表明,黄连香薷饮不同配比组肿胀程度小于蒸馏水组,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对二甲苯所致小鼠有抗急性炎症作用。
2.4 小鼠冰乙酸致痛扭体实验[7]
取小鼠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蒸馏水组、吗啡组、 A配比组、B配比组、 C配比组。分别灌胃给药(吗啡组腹腔注射),1 h后(吗啡半小时后),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6%冰乙酸0.2 mL,记录注射后20 min内小鼠因疼痛扭体的次数。结果见表5。
表5 不同配比对冰乙酸致小鼠疼痛扭体影响的实验(略)
Table 5 Influence on mouse pain stretching caused by glacial acetic acid
蒸馏水组比较:*P<0.05;**P<0.01
结果表明,黄连香薷饮不同配比组小鼠扭体次数都少于蒸馏水组,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对冰乙酸致小鼠疼痛有抑制作用。
2.5小鼠热板镇痛实验
取雌性小鼠,将水浴箱调节恒温(55±1)℃,放一个大烧杯于水中,将小鼠投入烧杯,记录小鼠从投入烧杯至受热疼痛舔后足的时间,作为该鼠的痛阈值。筛选痛阈值在10~30 s的小鼠,按痛阈值分层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蒸馏水组、吗啡组、 A配比组、 B配比组、 C配比组,分别灌药,记录各组给药后30、60、90和120 min时的痛阈值。结果见表6。
表6 不同配比对小鼠热板实验镇痛作用的影响(略)
Table 6 Influence on analgesic effect of mice caused by hot plate
与蒸馏水组比较:*P<0.05,**P<0.01
表6结果表明,黄连香薷饮不同配比组在不同时间点的痛阈值均大于蒸馏水组,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对热板致痛小鼠有镇痛作用。
3 讨论
3.1 黄连香薷饮原方为黄连6 g、香薷9 g、厚朴9 g,传统服用方法多采用水煎煮的方式,本研究中各药材有效部位是分别根据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采用水提酸碱处理、超临界萃取等方法得到,由于与传统工艺差异较大,因此所提化学成分的种类和数量也大不相同。对于有效部位的配比组方必须通过试验研究才能确定。本实验对3种不同配比的药效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其中A配比为等比例混合,B配比根据原处方量结合药材的提取率确定,C配比是根据各药材有效部位的急性毒性试验及初步药效试验结果而定。
3.2 研究结果显示黄连香薷饮有效部位不同配比均有显著的抗病毒、退热、抗炎、镇痛作用,其中对甲Ⅰ型流感病毒FM1株的体内抑制试验、二甲苯所致小鼠急性炎症试验、小鼠冰乙酸致痛扭体实验、小鼠热板镇痛实验从数据趋势上来看,C配比的药效可能强于A配比和B配比。
3.3 本实验对黄连香薷饮3种有效部位的配比进行了药效比较研究,初步得出了结论。但对于有效部位配伍的最佳比例还应采用更科学的试验方法如正交设计、均匀设计等来确定,笔者将在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魏敏. 黄连香薷饮加味治疗小儿夏季热15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5,21(10):602.
[2] 舒华,向丽华. 黄连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 甘肃中医, 2004,17(12):5-6.
[3] 严银芳,陈晓,杨小清,等. 石香薷挥发油抗流感病毒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2,38(2):155-157.
[4] 陈芨,王伯初. 厚朴的药理研究进展[J]. 重庆大学学报, 2005,28(9):747-748.
[5] 林绵,缪英年,李亮,等. 三种解表方法对甲Ⅰ型流感病毒FM1株抑制作用研究[J]. 北京中医, 2007,26(11):747-748.
[6] 陈根林,赵晓娟,王萌,等.芍芪多苷的解热镇痛作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8,43(2):178-180.
[7] 陆奕宇,敖宗华,成成,等. 鸡枞菌粉提取物镇痛抗炎作用的研究[J].中成药,2007,29(12):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