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苯双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体外释药特性评析
图1 联苯双酯溶液及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体外释放曲线(略)
Figure 1 Average curve of accumulated release of bifendate from bifendate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and bifendate solution in media
2.3.5 释药机理的研究 目前解释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动力学方程主要是在Ficks扩散定律[5]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假设后,给出的近似解释。通过实验先求出各时间点的累积释放量,采用5种常见的释药模型对DDBSLN的体外释放进行拟和。观察相关系数,选择最佳拟合方程。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拟合结果较好的是一级释药、Weibull方程、Higuchi方程。其中以一级释药方程拟合最佳,释放初期有药物突释现象的产生,随后药物呈现持续而缓慢的释放。
表3 联苯双酯固体脂质纳米粒体外释药的拟合结果(略)
Table 3 Regressing results for dissolution of bifendate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3 讨论
由图可知DDBSLN在释放介质中完全释放约需24 h;而在DDB溶液中,大部分药物在约8 h时都已扩散出来,说明透析袋对DDB的扩散阻碍作用较小,满足透析法释药的条件。由所测得的释药曲线可以观察到初期的药物突释现象,随后SLN中的药物呈持续缓慢释放,体外释药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由释放结果可知,在最初的0.5 h,释放了药物总量的5.86%,小于药典规定的40%的上限。这部分释放的药物,主要来自于没有包裹到脂质材料中的游离药物和吸附于脂质纳米粒表面的药物。
制剂体外释药动力学的研究,常用的方法有透析袋法、超速离心法、超滤、生物膜扩散技术等,其中透析袋扩散技术是较常用的方法。但有文献报道[6],由于纳米粒在透析袋中未被释药介质充分稀释,没有满足漏槽条件,得到的结果往往于释药速度无关,仅与药物在纳米粒与透析液的分配行为有关。在本实验中,由于DDBSLN载药量较低,250 mL的释药介质即可使DDBSLN胶体溶液满足漏槽条件。
本文采用经典的动态透析技术测定DDBSLN的体外释药情况,进行了有关方法学考察,包括释药介质的筛选、药物在介质中的稳定性考察、药物溶液在透析袋内的透析情况及药物含量的测定等,均满足有关实验要求。由本文结果可知,与DDB药物溶液相比,DDBSLN混悬液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彩福,张育轩,于惠钦,等.联苯双酯治疗病毒性肝炎382例临床疗效观察[J].天津医药,1982,10(2):93-96.
[2] 陈大兵,吕万良,杨天智,等.紫杉醇长循环固态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内外的研究[J].药学学报,2002,37(1):54-58.
[3] 张洪,詹新安,成蓓,等.联苯双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24(1):37-40.
[4] 符旭东,高永良,平其能.石杉碱甲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度及其体内外相关性研究[J].医药导报,2005,24(11):994-996.
[5] 卢元东,王登明.膜控释药的机理及影响因素[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2,13(5):296-299.
[6] WASHINGTON C. Evaluation of nonsink dialysis method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drug release from colloids:effect of drug partition[J].Int J Pharm, 1989,56: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