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东北野生赤芍产新调查及后市浅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丁立威 时间:2015-05-19

【关键词】  赤芍;东北地区;产新调查;中药市场

赤芍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野生药材资源普查中查明,野生赤芍蕴藏量约为30 000 t以上,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蕴藏量约为7 000~8 000 t,占全国总量的25%,是我国赤芍主产区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滥采乱挖,我国十多个主产区野生赤芍的蕴藏量逐年减少,上市量随之锐减,总产量由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6 000~7 000 t左右,下降至近几年的3 000~3 500 t左右,产区少见大货供应国内外市场,野生赤芍逐年枯竭,已呈濒危之势。

  每年7-9月是东北三省野生赤芍(以下简称“北赤芍”)的采挖季节,7月初采挖始于辽宁,8-9月吉林和黑龙江开始采挖,9月中旬采挖结束。众多药厂、药企和药农都在关注北赤芍的产量是增还是减?价格是涨还是跌?库存是多还是少?走势是畅还是滞?对此,笔者进行了市场调研。现将2009年北赤芍产新调研结果及后市走势报道如下,仅供业界同仁参考。

  1 野生资源日趋枯竭,产量大幅减少

  北赤芍采挖中期及末期笔者调查了主产地黑龙江的阿城、牡丹江、伊春、密山、嫩江、讷河、鹤岗等市县,吉林的靖宇、辉南、通化、白山、敦化、集安、安图、抚松、桦甸等市县和辽宁的本溪、抚顺、新宾、清原、桓仁、宽甸、凤城、岫岩等市县,了解到2009年总产量(干品)估算约有530~600 t,其中辽宁省约150~180 t,吉林省约200~220 t,黑龙江省约180~200 t。2009年总产量较2007年的1 200 t、2008年的900 t,分别减少400 t和200 t左右,减幅分别为50%和33%。

  北赤芍产量锐减原因除连年滥采乱挖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采挖期正值阴雨连绵,增加了采挖难度;产区连年不断地修路、架桥、开矿、建厂、建房、修渠、伐木、割草等诸多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生长环境恶化;产区青壮劳力多去城里务工,家中妻儿老小无力采挖;北赤芍生长在海拔500~1 500 m的草原和山地,由于多年采挖,近处已不见赤芍,只在人烟稀少的远山区和草原深处有少量产出,山高路远采挖费时费力,收效甚微,不如务工收入多,所以很少有人去挖;东北三省各级政府出台严管措施,极大地减少了无证滥采乱挖,产量随之减少。

  2 市场需求大幅增长,库存空虚缺口加大

  据统计,在中医学5科20门病症治疗的中成药中,有14门116种中成药含有赤芍。我国2 000余家药厂、饮片厂以赤芍为主要原料开发了丸、膏、浆、冲剂、片、酒、油、散等10大类约3 000种(规格)的中成药、新药、特药和饮片。赤芍还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自我国加入WTO以后,赤芍出口范围拓宽,出口国由10余个增加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份额增加,出口量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出口量由2002年的100 t左右,增长至2008年的500 t左右,预计2009年将达到700 t左右。此外,我国几百家兽药厂也大量使用赤芍生产兽药,年需量已逾500 t。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