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翘散标准汤剂比较研究
2.5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分别吸取上述4种对照品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仪中,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记录峰面积和进样浓度。以对照品峰面积为纵坐标、进样量(μg)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绿原酸进样量在0.271 2~4.068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410.89X-2.84,r=0.999 9;连翘苷进样量在0.097 8~2.934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 820.8X+9.08,r=1.000 0;胡薄荷酮进样量在0.010 1~0.101 2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865.14X-0.19,r=0.999 7;牛蒡苷进样量在0.478~3.346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522.48X+0.18,r=0.999 9。
2.6 干膏率测定与综合评分
参照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附录ⅩA浸出物测定法项下规定,测定,并以绿原酸、连翘苷、胡薄荷酮、牛蒡苷、干膏率5个指标进行综合评分,结果见表1 表1干膏率测定与综合评分结果 注:A.所测绿原酸含量与处方中所投金银花药材量之比;B.所测连翘苷含量与处方中所投连翘药材量之比;C.所测胡薄荷酮含量与处方中所投。综合加权评分公式:W=(A/Amax+B/Bmax+C/Cmax+D/Dmax)×22.5+E/Emax×10。4种制备方法所取处方药量一致。
从表1可以看出,4种银翘散标准汤剂,从连翘苷、牛蒡苷、干膏率3个指标看,日本标准汤剂煎煮法优于其他3种煎煮法,但是方中挥发性成分胡薄荷酮的含量检测不出。古代煎煮法在绿原酸和胡薄荷酮2个指标上优势明显。综合评分为古代煎煮法得分最高。
荆芥、薄荷药材总量之比;D.所测牛蒡苷含量与处方中所投牛蒡子药材量之比
2.7 验证试验
为进一步验证所得工艺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以古代煎煮工艺为标准,制备3批样品,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见表2 表2 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工艺稳定可靠,说明可定义古代煎煮工艺为银翘散标准汤剂制备工艺。
3 讨论
《温病条辨》中未明确记载银翘散的煎煮时间,只提示“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这与现代中药研究中对煎煮时间的要求一致,“解表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0~15 min即可”[5]。汤剂的煎煮时间一般根据所加溶媒量和煎取量来控制,多数汤剂皆以煎煮至所加溶媒量的1/2~1/3左右为度,部分方剂还根据方中某些药物的煎煮程度来掌握煎药时间[6]。根据此传统经验操作难以实现中药煎煮的规范化。参考刘氏等[2]实验,并结合实际煎煮体验,认为银翘散煎煮时间不宜过长。
日本标准汤剂煎法在连翘苷、牛蒡苷、干膏率3个指标上优势明显,但是方中挥发性成分胡薄荷酮的含量检测不出,说明该方法提取过程中将挥发性成分损失殆尽,荆芥、薄荷两味臣药的作用被大大减弱。古代方剂煎煮方法在保证君药金银花、连翘有效成分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挥发性成分胡薄荷酮,更符合中医“君臣佐使”的用药原则。
张氏等[7]采用HPLC法测定保和口服液中连翘苷的含量,样品的前处理较烦琐,需过氧化铝柱。本研究的样品处理简单,不影响连翘苷分离效果的同时,也避免了前处理过程所带来的操作误差。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的含量测定方法最初均采用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色谱条件,但所测峰和杂质峰重合严重,分离效果差。经过试验摸索,确定为当前的测定方法,所测峰与其他峰有良好的分离,保留时间适当。经方法学考察,均达到要求。
古代煎煮方法成分煎出率较高,重复性、稳定性好,更重要的是其减少了浸泡环节且煎煮时间短,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可为银翘散标准汤剂的制备提供依据。通过药理实验进一步验证银翘散不同标准汤剂的药效将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 李济群.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0-43.
2 刘亚娴,霍炳杰,张 莉,等.银翘散在不同煎煮时间下对致热大鼠体温及下丘脑cAMP含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247.
3 魏 刚.标准汤剂论[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4):6-8.
4 李景开.医院中药管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206.
5 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5.
6 于桂兰.汤剂煎煮时间与疗效[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10):20,65.
7 张雪原,林晓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和口服液中连翘苷的含量[J].今日药学,2009,1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