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5-19

  4 穴位贴敷在临床的应用

  4.1 哮喘

  穴位贴敷疗法应用最普遍的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白氏等[20]临床观察了90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治疗组48例,在缓解期于双侧心俞、肺俞、膈俞上贴敷由白芥子、细辛、桂枝、延胡索各等份的中药定喘膏;对照组42例,缓解期不给予任何治疗和处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哮喘病情分级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凌氏等[21]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麻黄、附子、细辛按比例用生姜汁调和成药饼,贴敷于肺俞、肾俞、脾俞、风门、百劳和定喘穴,每次贴敷3个穴位,每年三伏天的初伏、中伏、三伏治疗,连续3年,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83例,总有效率第1年为78.0%,第2年为84.0%,第3年为91.0%,表明连续治疗较长时间则疗效更佳。

  4.2 痛症

  范氏等[22]对心绞痛患者采用神阙、至阳、虚里穴位贴敷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在改善症状、心电图及减少用药量等方面,神阙组均明显优于其他组。蔡氏等[23]采用穴位贴敷关元治疗原发性痛经104例,并与针灸治疗96例对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20%,对照组为78.13%,穴位贴敷疗法疗效优于针灸治疗(P<0.05)。李氏等[24]采用穴位贴敷治疗痛痹,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4.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3 儿科病症

  单氏等[25]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1124例,结果治疗后的哮喘患儿其发作次数减少。吉氏等[26]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结果表明,中药穴位敷贴与中药内服对治疗小儿厌食症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4.4 乳腺增生

  本病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疗效。牛氏等[27]将三棱、莪术、制胆南星、冰片制成薄片,观察穴位贴敷法与口服中药乳癖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差异。经过3个疗程治疗,穴贴组总有效率为97.0%,药物组总有效率为83.3%,穴贴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

  4.5 变应性鼻炎

  吴氏等[28]用白芥子、细辛等8味药制成药饼,贴敷于大椎、风门(双)治疗变应性鼻炎239例,总有效率达83.9%。穴位贴敷治疗后IgM、IgA、IgG均较治疗前增高,IgE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穴位贴敷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且具有方法简便、疗程短、疗效好的特点。

  4.6 其他

  殷氏等[29]对单独穴位贴敷与传统针刺治疗高血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治疗前后2组血压、血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针刺和穴位贴敷治疗高血压病均有良好的疗效。黄氏等[30]采用温灸配合穴位贴敷与单纯温灸对比治疗脾虚泄泻,结果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明二者联合运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董氏[31]探讨中药贴敷穴位治疗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便秘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

  5 穴位给药的优势与局限

  穴位给药疗法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发挥了经络腧穴对人体的调节功能,是二者相互协同、相互激发和迭加的结果,较单纯用药或针灸均有一定优势;另外,药物小剂量作用于腧穴,通过经络、气血,使其直达病所,可产生相对较强的治疗效果[32],同时避免了肠胃、静脉、肌肉等途径给药而产生的药物毒副作用和抗药性的弊端。

  穴位给药的局限在于丸、散、膏、糊剂中药物的溶解率不高,加之药物的有效成分又很难迅速、充分地透皮、透穴,被经络吸收利用,限制了药效的发挥;此外,由于目前对经络实质、腧穴的结构基础及其接受药物刺激引起强大的效应机制和途径缺乏足够了解,从而限制了穴位给药疗法的进一步研究、应用。

  6 展望

  穴位贴敷不但具有经皮给药的优点,而且,由于穴位刺激能通过经络感传影响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相互激发和协调作用,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而使药物的外治效果优于内服效果。我们应充分认识穴位贴敷疗法优势,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发掘,同时吸收国外先进的透皮治疗理论和技术,选择新材料、新方法,制备出高效、先进的透皮给药现代制剂,为临床应用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孔凡平.麻芥止咳定喘膏穴贴法防治支气管哮喘1000例疗效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2002,11(4):29.

  [2] 杨宗善,张西相,赵 武,等.消咳平喘膏穴贴治疗咳喘疗效观察及实验研究[J].陕西中医,1992,13(3):97-99.

  [3] 周韩军,王再孔.用敷贴法治疗支气管哮喘126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 1992,24(6):29.

  [4] 许济群,刘 隆,戴望生,等.麝香定喘膏外治哮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1989,4(1):219-221.

  [5] 邓兆智,林院昌,欧润妹,等.复方雷公藤涂膜剂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再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5(3):180-183.

  [6] 刘建平,李运曼,张灵霞,等.止咳平喘膜剂的研制与穴位作用机理初步探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0,31(6):426-428.

  [7] 高 雅,田元生.肺康咳喘贴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所致咳嗽90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2,21(3):29-30.

  [8] 林亚平,周 静,朱新宇.聚乙烯醇凝胶及其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2):93-95.

  [9] 谢文利,李宏捷,朱 江.正丁烯呋内酯PVA凝胶对豚鼠平喘作用的研究[J].天津医药,2007,35(10):764-765.

  [10] Zhu Zongxiang. Study on the low impedance nature of the meridian line on the epidermis and stratum corneum and its morphological basis[A]. Compilation of the abstrac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aper[C]. The First World Conference on Acupuncture Moxibustion(WFAS),1987.141.

  [11] Kaslow AL. A new technique for acupuncture point finding and stimulation[J]. Am J Acup,1975,3(2):157.

  [12] 祝总骧.经络在表皮层和角质层的低阻抗特性及其形态学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1988,3(5):33.

  [13] 赵 鑫,刘建平,朱家壁.茶碱微乳经皮吸收及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6,37(1):28-32.

  [14] 谭兴贵,廖泉清.中国民间特色疗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51.

  [15] 张瑞娟,韩世娈,王 敏.穴位贴敷发泡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2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2,10(11):21-22.

  [16] 艾清源,杨细海.斑蝥膏穴位发泡加服理咽汤治疗梅核气100例小结[J].福建医药杂志,1980,2(6):20-21.

  [17] 康培英.贴敷加温灸的临床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1997,16(3):27-28.

  [18] Ririere JE. Foreign medical[J]. Science Section on Pharmary,1998,25(2):110.

  [19] 黄兰珍,樊家珠,吴瑞华,等.哮喘贴膜治疗儿童哮喘[J].中成药,1993, 15(5):24.

  [20] 白丽君.中药定喘膏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48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4):381-382.

  [21] 凌 楠.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1999,18(3):22.

  [22] 范准成,李密英,奚正隆,等.穴位贴敷治疗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7,17(9):527.

  [23] 蔡雪映,刘建桥,刘 瑛.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104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7,14(2):19-21.

  [24] 李全付,刘天骥.自拟白芥子膏穴位贴敷治疗痛痹200例[J].四川中医,2008,26(7):120.

  [25] 单翠英,林忠嗣,卞 镝.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及免疫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4):845-846.

  [26] 吉训超,许 华,李宜瑞,等.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61例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7,39(6):38-40.

  [27] 牛博真,李艳慧.穴位贴敷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 2008,28(3):179-182.

  [28] 吴 晖,庄金梅,李 华.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239例[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15(5):41-42.

  [29] 殷之放,汪司右.针刺与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比较[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5):9.

  [30] 黄映君,刁本恕.温灸合穴位贴敷法治疗脾虚泄泻证6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11):27.

  [31] 董彩兰.穴位贴敷治疗骨科卧床患者便秘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5):399-400.

  [32] 吴震西.谈有关中医外治发展的几个问题[J].江苏中医,1999,20(2):3-5.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