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分娩镇痛方法临床研究进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5-19

  2 分析

  2.1 分娩镇痛选穴基本情况与特点

  选穴基本情况:以“穴位”、“分娩痛”、“针刺”为关键词在CNKI、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到1994-2009年之间文献42篇,涉及镇痛的穴位包括了体穴、耳穴、头皮针治疗区。镇痛的体穴有24个,分别分布在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手太阳小肠经(后溪)、手太阴肺经(列缺)、手厥阴心包经(内关)、足阳明胃经(足三里)、足太阳膀胱经(上髎、次髎、大肠俞、关元俞、肾俞、志室、承山、昆仑)、足少阳胆经(阳陵泉、足临泣)、足太阴脾经(三阴交、阴陵泉)、足厥阴肝经(太冲)、任脉(中极、关元、曲骨、会阴)、督脉(百会),另有经外奇穴子宫。耳穴主要有:神门、子宫、交感、内分泌、皮质下。头皮针治疗区选用头部生殖区。

  以上穴位中按使用频次排序依次为:合谷21次、三阴交18次、足三里10次、次髎7次、耳神门4次、耳穴子宫4次、太冲3次、大肠俞2次、子宫2次;其余穴位仅出现1次。

  选穴特点:①突出分娩镇痛中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穴位分娩镇痛的选穴数量虽多,但使用频率高的穴位比较集中。多数研究选用了合谷、三阴交、足三里或者以这3个穴位为主穴,其使用频率高达21次,显示出合谷、三阴交、足三里在穴位分娩镇痛中较为重要的地位,也说明此三穴镇痛效果肯定。腰骶部与小腹部穴位共10个,其使用数量最多,如上髎、次髎、大肠俞、关元、中极、曲骨、会阴等穴,这些穴位以腧穴的局部作用起到了良好的镇痛效果。总之,穴位的选择在分娩镇痛中有重要意义。②体现经络、气血与分娩的密切关系。《经验奇方?卷下》有云:“产以气血为主,气足则易于送胎出门,血足则易于滑胎落地,若忍痛久则伤气而气不足,下水多则伤血而血不足,应补其气血,还其本源,则痛可立减,而胎自顺下,自安于无事矣。”可见,气血的变化对分娩影响较大,而分娩痛作为分娩必经的过程也与气血的变化关系密切,经络又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因此提到气血则离不开经络。这一点体现在分娩镇痛中应用的穴位,涉及分娩镇痛的24个穴位广泛分布在11条经络上,这些经络均直接或间接与胞宫有联系,其中又以阳经腧穴和任督二脉腧穴居多,这些穴位的作用主要为行气活血止痛。如合谷行气活血、镇静止痛;足三里针对产时气血耗伤,调补气血;次髎活血止痛,对以腰骶部疼痛为主的实证疼痛效果最优。

  2.2 不同穴位刺激方法作用特点

  在不同选穴的基础上,不同研究也采用了相应不同穴位刺激方法,目前常用方法有:单纯针刺、电针、穴位注射、经皮穴位电刺激、耳穴贴压、穴位按摩。这些方法的共同作用特点是缓解分娩疼痛,缩短总产程,但不能改变分娩方式提高顺产率,同时对母婴安全无不良影响。不同点:单纯针刺或电针对缓解腹部疼痛效果较好;穴位注射和穴位经皮电刺激对缓解腰骶部疼痛效果较明显;耳穴贴压的镇静效果更明显,贴压后产妇进入较安静状态;穴位按摩可根据产妇个体差异变更不同按摩手法,操作更为简便安全,缓解疼痛的同时给予产妇心理支持,对自然分娩有积极意义[22]。

  2.3 与穴位镇痛效果相关因素的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穴位镇痛效果与产妇心理因素、不同镇痛方法、针刺时机有关系。

  2.3.1 心理因素 临产时产妇的心理状态对能否自然分娩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需要镇痛的多数是初产妇,她们对分娩有恐惧心理,也相对较缺乏分娩知识,长时间的疼痛又会加重焦虑、紧张的心理,对产程进展有负面影响。同时,心理因素对镇痛效果也有一定影响。杨氏等[23]将175例初产妇根据艾森克人格问卷神经质得分,分为稳定型性格、不稳定型性格;根据内外向性格得分,分为外向型性格、内向型性格;根据镇痛前后VAS评分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不同性格心理因素对针刺镇痛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性格稳定与否对镇痛效果及产妇对镇痛满意程度有显著影响;内外向性格对镇痛效果影响不显著。

  2.3.2 不同方法 对比发现,不同方法的镇痛有效率高低不一,有关不同方法的镇痛效果前已详述。总体而言,联合镇痛方法分娩镇痛起效更快、持续时间较长,产妇对镇痛满意度较高。

  2.3.3 介入时机 随着宫口扩张,分娩痛呈渐进性加重,不同时期的疼痛程度有很大差别,因此,穴位镇痛介入时机对镇痛效果有一定影响。有研究显示,在第一产程潜伏期对产妇针刺后加贴电极刺激,可以在疼痛指数小于7时有效缓解分娩痛;在第一产程活跃期开始后,疼痛指数大于7或接近8后应考虑改变镇痛模式,如采用针药并用的镇痛方式或药物镇痛[24]。

  3 展望

  穴位镇痛为产妇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其在临床分娩镇痛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针药复合镇痛方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法,其镇痛效果优于单纯穴位镇痛,易于被产妇接受,其新生儿窒息率小于药物镇痛,在减痛的同时极大程度的保障了母婴安全,符合分娩镇痛的要求,这将是未来穴位分娩镇痛的发展方向。但有关穴位分娩镇痛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大样本量的临床观察、镇痛效果判定标准不统一、严格意义上的随机对照试验较少、关于镇痛过程中的辨证选穴研究较少、镇痛不全等。这些问题使得临床和科研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因此,应用合理的研究方法,结合中医辨证镇痛,以提高镇痛效果作为目标,将是业内日后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黎 莉,付明举.针刺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9(6):34-35.

  [2] 付明举,黎 莉,吴华青,等.针刺镇痛对分娩效果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12(3):137-138.

  [3] 王丽霞,杨林青,张利平.针刺合谷穴用于第二产程催产、镇痛[J].山东中医杂志,2002,21(10):606-607.

  [4] 赖洪策.第二产程针刺合谷穴催产镇痛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3,19(11):592-593.

  [5] 刘家瑛,韩 颖,王 兵,等.电针刺激合谷穴对分娩的镇痛效果[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28(4):244-245.

  [6] 王素霞.电针刺激用于无痛分娩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08, 11(11):10.

  [7] 朱 颖,杨 静.针刺对分娩镇痛作用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3, 12(6):525-526.

  [8] 姚天一,刘勃辰.穴位注射减痛分娩的临床观察[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7,32(8):496.

  [9] 李 乾,陈慧荣,黎淑洁,等.次髎穴子宫穴注射利多卡因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7):992.

  [10] 李 芳,朱怀仕.小剂量杜冷丁合谷封闭分娩镇痛疗效观察[J].济宁医学院学报,1997,20(2):54.

  [11] HAN JS, Wang Q. Mobilization of specific neuropeptides by peripheral stimulation of identfial frequencies[J]. New Physical Sci,1992,7(5):176-180.

  [12] 徐铭军,张国刚,陈 丽,等.HANS辅助PCEA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12(5):284-285.

  [13] 白宝敏,王冰洁.分娩镇痛与皮电刺激法(附120例对照分析)[J].河南医药信息,1999,7(7):8-9.

  [14] 苏心镜,安建雄.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用于分娩镇痛临床效应的观察及评价[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1,7(2):89-93.

  [15] 张成莲,王延玲,于 玲,等.耳穴压豆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J].疼痛学杂志,1996,4(2):76-77.

  [16] 张慧玲,程国梅,张 曦,等.耳针分娩镇痛效果及对母儿的影响[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2001,36(1):24-25.

  [17] 蒋文妹,徐正仪,陈水娟,等.耳针镇痛在康乐分娩中的前瞻性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1997,6(3):248-249.

  [18] 金有慧,吴连方,严 平,等.针药结合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J].针刺研究,1996,21(3):9-16.

  [19] 白宝敏,李慧敏.穴位注射与HANS仪联合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0):36-37.

  [20] 廖碧珍,周 勤.穴位按摩应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3,28(4):541-543.

  [21] 薄其秀,张金学.头针用于分娩镇痛的作用观察[J].中国针灸,2006, 26(9):659-661.

  [22] 张碧云,牛建民,温济英.针刺对分娩效果的Meta分析[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8):547-549.

  [23] 杨咏梅,黄 涛.心理因素对针刺镇痛作用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1):787-789.

  [24] 黄 涛,杨咏梅,黄醒华.分娩中针刺镇痛穴位时机的选择[J].中医杂志,2008,49(7):62-67.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