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为主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4例长期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淑君,向阳,黄世林 时间:2015-05-19

                    作者:孙淑君,向阳,黄世林

【关键词】  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疗法;骨髓纤维化;长期疗效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diopathic Myelofibrosis,IMF)是骨髓增殖性疾病之一,属难治性血液系统疾病,病因未明,迄今国内外尚无有效治疗方法。1998年11月-2009年12月,笔者在本院黄世林教授指导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对辨证为热瘀伤阴型、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4例IMF患者进行长期观察,获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4例患者均依据《血液病诊断标准与疗效标准》[1]确诊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并于本院门诊或住院系统治疗5年以上。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43~69岁,病程7~40个月,疗程83~124个月。4例患者治疗前均以疲乏无力、腹胀为主要症状,伴有发热者1例,消瘦1例,4例均脾肿大,肝肿大1例,患者舌质黯紫,或黯淡,舌面瘀点,脉象沉涩,或弦数。详见表1。 表1 4例IMF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表现

  1.2 实验室检查

  1.2.1 外周血象 白细胞(4~10)×109/L者1例,(10~20)×109/L者2例,≥20×109/L者1例;血红蛋白降低(女<110 g/L, 男<120 g/L)者1例,为重度贫血,需依赖输血维持,正常者3例;4例患者血小板均正常。1例见原始粒细胞,为1%;2例出现早幼粒细胞,均在3%以下;4例均见中、晚幼粒细胞,且均在7%以下;1例见早幼红细胞为4/100个白细胞,3例患者可见中、晚幼红细胞,为1~9个/100个白细胞,2例成熟红细胞畸形增多(泪滴样、逗点样、盔形、生芽形、三角形、球形、巨形红细胞、多色性红细胞、红细胞碎片等)。

  1.2.2 骨髓象 骨髓穿刺干抽2例,骨髓象示骨髓增生程度活跃3例,减低1例;粒系增生极度活跃1例,活跃3例,红系增生减低4例,2例成熟红细胞呈泪滴状;无巨核细胞1例。

  1.2.3 骨髓活检 ①骨髓纤维组织增生程度:骨髓纤维化增生程度分型按陈氏分类法[2]分为细胞期、胶原形成期、骨硬化期。细胞期1例,胶原形成期1例,骨硬化期2例。②骨髓造血细胞增生程度按浦氏骨髓细胞增生三级分法的标准[3],骨髓增生减退2例,明显活跃2例。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治疗

  自拟方药物组成:沙参20~30 g,生地黄20 g,麦冬20~30 g,玄参20~30 g,炙鳖甲15~20 g,紫苏子20~30 g,党参20~30 g,茯苓15~20 g,白术30~60 g,甘草5~10 g,丹参20~30 g。随症加减:腹胀,加陈皮10~15 g、姜半夏20~30 g;易汗出,加黄芪30 g、防风10 g;脾区隐痛,加赤芍20 g、柴胡10 g。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服用。每周服5剂,服用至病情缓解,缓解期维持治疗可每周服用3~4剂。

  2.2 西药治疗

  马利兰2 mg,1~2次/d,口服,连续服用;羟基脲0.5 g,1次/d,口服,连续服用;地塞米松1.5 mg,1次/d,口服,连续服用。

  3 疗效标准

  参照《血液病诊断标准与疗效标准》[1]拟定标准如下。①完全缓解:临床无症状,脾缩小达肋下2 cm以内;血细胞数量在正常范围,无幼稚粒、幼稚红细胞;骨髓增生程度正常;骨髓活检增生纤维吸收;1年以上无复发。②好转:临床无症状,脾缩小达1/2或以上;血细胞数量在正常范围,无幼稚粒、幼稚红细胞;骨髓增生程度正常;骨髓活检增生纤维部分吸收。③进步: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脾较治疗前缩小,但未达1/2;血细胞数至少一项达正常范围,幼稚粒、幼稚红细胞较治疗前减少1/2或以上。④无效:未达进步标准者。

  4 结果

  4.1 临床疗效

  完全缓解3例,至今(截止投稿时间,下同)疗程分别为83、97、124个月;好转1例,至今疗程74个月,疗程与疗效存在正相关。细胞期1例经65个月治疗达到完全缓解,2例硬化期分别经51、92个月治疗达到完全缓解,从病理分期角度,细胞期、胶原形成期、硬化期三期治疗时间逐期延长。见表2。表2 4例IMF患者疗效与病理分期、疗程的相关性

  4.2 不良反应

  缓解后以中药长期维持治疗可使患者稳定于缓解状态,随访至今无明显不良反应。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