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俞穴—脏腑、器官和组织—体表投影”假说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贺晓慧 ,贾孟辉 时间:2015-05-19

【摘要】  通过对“俞”穴命名的源流反复推经求义,结合现代经络俞穴的研究成果,深入地阐述了“俞”有应答、对应之意,“俞”穴的实质可能是人体的脏腑、器官和组织在所对应的距离该脏腑、器官和组织最近的局部体表的对应点。据此提出所有穴位的本质,可能是人体的脏腑、器官和组织在所对应的距离该脏腑、器官和组织最近的局部体表的“投影”点区这一假说。并对经络腧穴的实质探讨和研究的现况进行了深刻地反思。

【关键词】  俞穴; 脏腑; 体表投影; 假说

 中医传统经络理论及回族医学经络理论中有关诸多经典腧穴中,独以“俞”命名者有24个,占经穴总数(361个)的7%。对其命名源流、体表分布、功能主治的规律性及特点等条分缕析,探幽索奥,无不彰显出古先贤以“俞”命名穴位之所由及其深层意蕴之所在,从而启迪我们应对经络腧穴的实质探讨和研究的现况,进行深刻地反思,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方向应赋予理性地思辨。辨。“俞”,古义为“应允”“答应”之意。如《尚书尭典》有“帝曰:俞,予闻如何?”,又杨雄《校猎赋》有“上犹谦让而未俞也”。由此可知,“俞”应释为:应答、对应之意。以“俞”命名的穴位有:分布于背部足太阳经的有五脏俞(肺俞、脾俞、肾俞、心俞、肝俞),五脏俞中还有厥阴俞(心包俞);六腑俞(胆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其他如督俞、膈俞、关元俞、气海俞、中膂俞和白环俞。分布于上肢前臂手太阳经的有臑俞、肩外俞和肩中俞。分布于背部督脉的腰俞。分布于腹部脐旁足少阴经的盲俞。分布于背部的奇穴胃管下俞。总计二十四俞穴。以上俞穴从分布而言,除腹部脐旁足少阴经的盲俞外,均为分布于肩背部的手足太阳经和奇穴。而且穴名所涉内容主要是人体的五脏六腑(如六脏俞、六腑俞、胃管下俞)、气血(督俞、关元俞、气海俞)、以及总司气机升降的膈肌(膈俞)和上下肢活动的枢机(臑俞、肩外俞、肩中俞和中膂俞、白环俞)。不仅如此,五脏六腑俞穴在背部脊旁从上而下依次排列的次序,与体腔内脏腑位置的排列次序相吻合。古人为什么将五脏六腑俞穴集中依次排列于背部脊柱旁的体表上?而头部、四肢等其他躯干部体表却未涉五脏六腑俞穴?古人这种看似简单却又异乎寻常的俞穴排列次序及命名着实耐人寻味。首先,从现代解剖学角度看,脊神经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支配五脏六腑的传出传入神经皆以脊椎旁为门户,如明治针灸大学的研究结论认为有关植物神经功能的针灸研究大多与躯体-内脏反射有关[1]。作为针灸医学诊断和疗效的思考方法之一,内脏-躯体反射是诊断的基础,躯体植物神经反射是疗效的基础,针灸治疗是利用后者以期达到对证治疗的效果[2]。从有关报道来看,针灸通过调节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来发挥作用。如浅见铁男报道井穴刺络(即针刺井穴)对植物神经的异常紧张起抑制作用,作用部位在丘脑下部的植物神经中枢与脊髓侧角的交感神经中枢[3]。ChenA报道序列电针促使具有抗抑郁和镇痛作用的大脑5-羟色胺释放,然后作用于植物神经中枢[4]。HoffmannB认为针刺引起的皮肤表面温度反应是植物性神经中枢的多个调节区共同参与的结果[5]。大泽秀雄亦指出躯体感觉诱发的交感神经肾支活动的反射性反应的大部分是脊髓以上的反射[6]。故先贤将五脏六腑俞穴集中依次排列于背部脊柱旁的体表,呈现内外相互对应之举,亦正合“俞”有“对应”“应答”之意。他如主司气血的督俞、关元俞、气海俞在背部脊柱旁的排列次序,同样与人体内脏的植物神经出入门户有关。而对于总司人体大关节枢机活动的腰俞(主腰部运动)、中膂俞、白环俞(主下肢运动)及臑俞、肩外俞、肩中俞(主上肢运动),在解剖上的特点除该局部是传出入运动神经的主要通道外,还与局部的特殊关节结构有关。

  其次,从经络俞穴功能分析,五脏六腑俞穴主要调整各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督俞、关元俞、气海俞则主要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的虚实,腰俞、臑俞、肩外俞、肩中俞、及中膂俞、白环俞则主要调整腰部和上下肢大关节的运动功能的障碍。如毛永军等认为,经络系统的实质是体表上富含植物神经末梢的组织带,穴区则有着更为丰富的神经末梢,经络现象的本质就是植物神经的反射能力,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宏观表现[7]。由此则不难看出,所谓以“俞”命名的穴位,在人体体表的定位特点是直接对应于所属脏腑、关节所在的体表对应部位,也可视为人体脏腑及关节在局部对应体表的“投影”点区,故以“俞”命名此类穴位,恰如其分,贴切之极。显然与其他所有穴位的名称有着根本的区别。

  对于人体非以“俞”命名的其他所有穴位,尽管其命名多种多样,然从其主治功效的特点来看,则不难发现其存在着这样一个规律:即所有穴位都能够主治该穴位所在体表位置相对应的局部的功能障碍。如手足三阴三阳在四肢、头面、胸腹的穴位均能够主治穴位所在部位相对应的局部脏腑、器官、组织的功能障碍。又如罗超应等[8]经统计分析发现,《内经》中描述的针灸治病的选穴经验,有的一条经(如膀胱经)上的穴位能治疗多个脏腑之病症;有的本经穴位治疗本经所属脏腑之功能;多数脏腑的病证不选它所属经上的穴位进行治疗。现在常用的针灸学书籍中所记载的十二经穴位,分别对其所属脏腑之病证有治疗作用的仅占31.71%~38.83%,而多数穴位对该经所属脏腑之病症无治疗作用。将穴位主治性能和神经节段范围病证之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无论是《内经》还是现代针灸学书籍,其每个穴位均有治疗它所在神经节段范围之内病证的功能。因此提出“针灸治病取穴规律主要是按神经节段性支配规律,而不是现在所谓的“循经取穴”原则。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