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侗医药资源现状调查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5-19

  2.2 侗医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走访和调查56位侗医,年龄都偏大(图1-a),一般都在50岁以上,40岁以下的几乎没有。他们的医术主要来自祖传,部分自学,甚至还有“阴传”(图1-b)。所有侗医几乎没有专门的高等医学学习经历,仅有13.33%的有过进修经历。由此侗医在行医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迷信”色彩,如六月雪切成7段后加7粒新米,用红布包裹挂于胸前治疗疳疾,白英全草加7粒新米熬水后治疗尿道炎等。

  侗医的收入在农村合作医疗的冲击下锐减,一般侗民选择合作医疗医院治疗常见病,只有在医院难以诊断或花费过高的情况下才寻求侗医的帮助,因此侗医的收入年平均不到万元,且学习传统医术费时费力,由此导致了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医术,加之侗医天生保守,一般传子不传女,侗医医术处于失传的境地。在所有调查的侗医中,只有1个侗医的孙子在学习祖传的医术,其他都无传人。

  2.3 药材采集与使用方法 侗族医药不分家,行医的人既行医又采药,所用药物多数是自采、自制、自用,而且所用药物多为鲜品。这是气候温和、药源丰富的侗族地区的特点。侗族居住地区的大多数药物一年四季都可以采集;也有晒干或磨粉收藏备用。

  侗医对药材使用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水熬法,通常是药用部位熬水服用,这种方法占了使用方法的绝大部分;二是与食物同用,主要是猪脚和鸡等,这样达到药食同补的目的(表1)。此外茶油也是常用的辅助材料,如芒萁(根)捣碎后加少量茶油涂抹于鼻下孔可治疳积、铁苋菜(叶子)磨粉加茶油外敷患处可治疗淋巴结核等。 图1 侗医的年龄组成(a)及医术来源(b)表1 部分药材与食物同用及治疗病症

  侗医对药材使用还存在“一草多用”和“多病一草”的现象。如,不同侗医对野荞麦的使用,有的用来治疗蛇伤,有的用于咽喉肿痛的治疗,还有用于肺炎、痢疾和跌打损伤等方面;毛秀才可治疗腹泻、骨折、关节炎、风湿疼痛和血管神经性头痛等;杜仲则用于跌打损伤、肾虚和高血压等的治疗。而治疗结石,有的用车前草,有的用淘金沙,另外马齿苋、金钱草、化石草和苦苓等也用于此病的治疗;凤仙花、独头蒜、干姜、白芷、野荞麦和三角草则都被用来治疗蛇伤。

  侗医对药材的使用另一大特色是注重“以形补形”,如灯芯草用来治疗结石;一母多胎草用于治疗不孕不育,淫羊藿和竹笋用于壮阳等。

  2.4 侗医处方本次调查收集处方几百个,复方比例为95.68%,单方仅为4.32%;复方的药材数多为单数,一般有1~3味的主药,其他用量甚微。

  2.5 关于侗医医药的发展建议

  2.5.1 政府政策的支持侗族地区,特别是医药卫生部门、民族工作部门的领导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关于大力扶持民族医药发展的指示精神,将侗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真正落实到实处,做到本地化、具体化和细致化。

  2.5.2 加强侗医药的调查和开发研究侗族聚居地所在高校和医院专门设立侗族医药专业或专科,建立一些实验室专门从事该方面的开发研究,并就某些濒临灭绝的重要植物进行保护和异地移栽等。如怀化学院已经建立的湘西药用植物与民族植物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并以此为经常举行侗医药短期培训班,提高民间侗医的水平。

  2.5.3 打破侗医的思想“禁区”侗医医术一般来自祖传,几乎不外传,但现在的年轻人几乎不愿意学习,所以侗医要打破思想的“禁区”,整理出自己有特色的处方,与志同道合者合作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新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贾敏如, 李星炜.中国民族药志要[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

  [2] 龙文耀. 侗药“驳骨膏”、“活骨汤”治疗四肢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症的探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8,5:17.

  [3] 陈 普,张 超,左媛媛,等.浅析加强云南民族药开发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性[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0:50.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