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肝脾相关理论治疗膝骨关节炎探讨
2 从肝脾论治膝骨关节炎思路探讨
现代研究认为,随着人体组织器官生理性功能下降,关节的稳定性大大下降。由于疼痛、制动而形成避免疼痛的异常姿势,长期会造成肌肉失衡、肌肉萎缩、肌力下降、关节畸形等。关节失稳,导致应力集中,这样就会使软骨细胞受损,最终形成骨关节病。关节失去稳定性后,人体为对抗异常应力,自身便产生对抗措施。初期,受累的肌肉组织由于疼痛而减少活动,出现肌力、肌张力下降,局部的韧带及肌腱出现紧张度升高或者松弛,继续发展则表现为后期的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关节软骨明显破坏、骨质严重增生、关节畸形,其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不利。
中医认为,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肝血亏虚,筋失濡养,则出现筋脉拘挛,关节活动不利;若脾失健运,营养缺乏,则可导致四肢倦怠无力,甚至肌肉萎软。杨氏等研究发现:脾气虚大鼠骨骼肌肌纤维明显变细。反映了在脾气虚状态时,机体的代谢异常不仅表现在能量代谢方面,也影响到蛋白质的物质代谢,使肌肉组织的蛋白代谢呈负平衡状态。
从肝脾两脏论治该病正是从以上理论出发,以增强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的功能。筋肉强健,关节滑利,则关节的稳定性增强,这种新的平衡会增强抵抗异常的生物应力的能力,从而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延缓关节软骨的进一步损伤。
笔者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肝郁脾虚在本病的病因病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肝主疏泄,具有疏通宣泄气机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既有对营养物质的运输以及促进吸收功能,也有促进体内水液代谢的作用。肝血有赖于脾的运化资生。而脾的运化又依赖于肝的疏泄。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司,就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出现肝木克脾土的情况;而脾虚不运,化生乏源,亦可造成肝血不足。且水湿停聚不得运化,升降失常,导致疏泄失司,气机郁结。两者并存时,一方面造成筋和肌肉失于濡养而出现肌肉萎软、筋缓以及筋急等病理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气血不足,肾失濡养,最终出现久病及肾,出现严重的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
故在治疗膝骨关节炎时,我们采用肝脾同调的方法,从而使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保持正常协调状态。但是在治疗上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应“柔肝”而非“疏肝”,这是因为肝者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在肝失条达时肝气郁结于局部,不通则痛,而出现膝关节的疼痛,所以只有通过柔筋才能达到止痛的目的。因此在肝气郁结时,不仅要疏肝理气,还要养肝护肝,滋养肝血。同时本病病程较长,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血亏虚表现。仅仅强调“疏理”而忽略“柔养”,则会使肝血进一步耗伤。“柔肝”即含有疏肝,养肝两层含义。同时我们要根据肝脾相关理论,予行健脾治疗。“健脾”则包含了“健脾”和“补脾”两种含义。“健脾”是指健脾行气,运化水湿;“补脾”则是补脾益气,化生气血,培土生源。我们在临床上发现,在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各有偏重。偏于肝郁者,柔肝为主,健脾为辅;偏于脾虚者,健脾为主,柔肝为辅;两者并重者,则柔肝与健脾并举。
【参考文献】
[1] 王跃辉,韩清民.膝骨性关节炎影像学分析与经筋辨证关系研究[J].新中医,2008,40(5):66.
[2] 邓铁涛,郑 洪.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J].中国工程科学,2008,10(2):7.
[3] 黄国良,孙材江.正确认识和对待“骨质增生”问题[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4,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