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叶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的毛细管电泳高频电导法测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锋,宋粉云 时间:2015-05-19

  3 讨论

  3.1 缓冲液的选择实验考察了NaAc-HAc,三乙胺-H3BO3,Tris-H3BO3,NaH2PO4-H3PO4,Tris-Na2HPO4,NaH2PO4- Na2HPO4, 三乙胺-HCl等几种电解质体系不同浓度和不同配比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只有在三乙胺-HCl和三乙胺-H3BO3这两个体系中OA和UA可以出峰。将这两个体系进行实验对比,三乙胺-HCl体系基线平稳,峰形较好,检测信号灵敏度高,因此认为三乙胺-HCl体系是比较理想的缓冲液。

  3.2 体系pH值的影响缓冲溶液的pH值是影响分离检测的一个重要因素,缓冲溶液的酸度直接影响毛细管表面的Zeta电势,从而影响电渗流(EOF)的方向和速率;同时溶液的酸度也决定样品中各组分分子的表观电荷数,继而影响组分的迁移时间和分离度。在比较不同pH值对分离效果的影响中发现,当pH值低于10.0时,峰形很差;在pH值于10.0~10.60之间,分离度逐渐加大;pH值为10.60时,OA和UA的峰形好,基线稳定,其原因可能是在此pH值条件下,OA和UA的羧基与三乙胺存在弱配合作用,形成的复合阴离子在电渗流作用下向负极移动,在流经检测器时电导值发生变化而被检测。

  3.3 缓冲液浓度的选择三乙胺的浓度对分离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本实验中,保持pH=10.60及环糊精浓度为0.24 mmol·L-1不变的情况下,依次改变三乙胺的浓度(0~2 mmol·L-1)发现,随着浓度的增加,OA和UA的分离度及峰面积随之增加,但在浓度大于1.2 mmol·L-1时,分离度保持在1.5~2.0之间,并不会发生很大变化,而且此时电流增加,基线不平,迁移时间后移。因此在保证分离度的情况下,选择三乙胺的浓度为1.2 mmol·L-1,见图2。图2 三乙胺浓度对迁移时间的影响

  3.4 添加剂的选择由于OA和UA属于构造异构体,空间结构中只有一个甲基的位置不同,在未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检测时只有一个峰而无法实现分离。在保持体系不变,实验对SDS(十二烷基硫酸钠)、熊去氧胆酸、β-环糊精、HP-β-环糊精分别进行考察,发现SDS、熊去氧胆酸无法分离OA和UA,HP-β-环糊精分离效果不佳,β-环糊精能够对OA和UA产生较好的分离效果。

  随后对β-环糊精浓度进行了实验考察,在0.02 ~0.6 mmol·L-1范围内,进样OA和UA混合对照品。当浓度低于0.24 mmol·L-1,标准品分离度达不到1.5;浓度在0.24~0.4 mmol·L-1,分离度又逐渐下降,且迁移时间延长;浓度大于0.6 mmol·L-1时,对照品无法分离,见图3。这是由于随着环糊精浓度的增加,相应增加了包结物的浓度,体系粘度增大,延长出峰时间;且浓度增加影响缓冲液的电渗流,溶液中各组分的电泳浓度也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分离度。经过对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多次实验,选择β-环糊精浓度为0.24 mmol·L-1。图3 β-环糊精浓度对分离度的影响

  3.5 电压、温度及湿度的影响随着电泳电压的增加(7~20kV),样品出峰时间缩短,分离度变小,且电流显著增加,从焦耳热的影响和毛细管散热来考虑,选择12.5kV为最佳分离电压。见图4。实验中还发现,随着温度的改变及室内相对湿度的变化,对实验重现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选择实验环境为25℃,相对湿度<45%为宜。图4 电压对迁移时间的影响

  3.6 供试品提取方法的选择实验比较了甲醇、95%乙醇、乙醚、三氯甲烷4种提取溶剂,乙醚、三氯甲烷提取液的杂质较少,但提取率不高,甲醇与95%乙醇提取率相当,而甲醇提取液色谱图杂质峰少,对熊果酸与齐墩果酸测定无干扰,基线较平稳。选择甲醇作溶剂后,对比超声、索氏、加热回流3种提取方法,结果发现超声2 h和索氏提取的提取率均不如加热回流2 h的提取率,用加热回流的样品基线稳定,提取完全,OA和UA的检测状况良好。

  4 结论

  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这几种药材中的OA和UA可以在6min之内得到很好的分离,并且进行含量测定,该高频电导检测器使用方便,灵敏度较高,实验重现性和精密度都比较理想。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应用潜力在毛细管电泳分离中草药成分中会得到更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42.

  [2] 葛金芳,李 俊,胡成穆,等.枇杷叶三萜酸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10):1194.

  [3] De Tommasi N,De simone F,Cirino G,et al.Hypoglycemic effect of sesquiterpene glycosides and polyhydroxylated trierpenoids of Eriobotrya japonica[J].Planta Med,1991,57(5):414.

  [4] Shoko Tanigachi,Yoko Imayoshi,Eri Kobayashi,et al.Production of bioactive triterpenes by Eriobotrya japonica[J]. Phytochemistry,2002,59(3):315.

  [5] 韩小龙,陈开勋. 薄层扫描法测定枇杷叶中熊果酸[J].中草药,2005,36(7):1086.

  [6] 杜丰玉,陈 钧,宣 寒.RP-HPLC测定枇杷叶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J].中成药 ,2006,28(12):1790.

  [7] 谢天尧,郑一宁.一种简易型毛细管电导检测装置及其作用[J].分析测试学报,2000,19(3):5.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