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不同器官主要药用成分积累规律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5-19

  3.1  丹参中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的分布关于丹参茎、叶中有效成分的分布研究已有报道,但结果不尽相同,有报道[7]认为丹参的茎、叶中仅含水溶性成分而不含脂溶性成分,也有报道[8~10]从丹参的茎、叶中分离得到了脂溶性成分( 主要为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Ⅰ等二萜醌类化合物)。毕泗科等[11]研究指出,凡根茎中含有的成分在枝叶中都含有, 只是量少。本研究结果表明,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茎、叶中都含有总丹参酮,但是其含量远低于根。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叶中均含有较多的总酚酸,且总酚酸含量高于根,茎中的酚酸相对较少,此外,丹参的花中也含有较多的总丹参酮、总酚酸。
  
  前人对于丹参根中有效成分的分布已经做了很多研究,但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曾令杰等[12]指出,脂溶性的丹参酮ⅡA分布于丹参药材的皮层中,木质部中没有分布或分布甚微。水溶性的丹酚酸B在皮层和木质部中均有分布,皮层略高木质部。曲桂武等[13]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主要存在于丹参木栓层,丹酚酸B则在全根中均有分布,木栓层中含量稍高。汪月珍等[14]对丹参根韧皮部和木质部的化学成分分析后指出,丹参酮类主要分布在根的韧皮部,而丹参素则主要分布在木质部。本文研究表明,总丹参酮、总酚酸和总黄酮在丹参根周皮、韧皮部和木质部中均有分布,总丹参酮含量高低顺序依次为:周皮、韧皮部、木质部;总酚酸在韧皮部中的含量显著高于木质部和周皮;总黄酮在韧皮部的含量最多,其次是周皮,在木质部含量最少。

  3.2  丹参中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的积累规律关于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也有一些报道,张红瑞等[15]研究表明,丹参根总丹参酮含量在5月份之前较低,5~6月快速增长,于7月达到最高峰,7~8月急速下降,9~11 月略有回升。丹参根的总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酚酸B 等有效成分含量均在7 月中旬(生殖生长后期) 达到最高。秦海燕[16]研究表明,根中总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从4月到7月份含量递增,增长最迅速的时期是6-7月的盛花期,7月份增至最高,以后含量递减,10月份后含量稳定在一个稍低的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根中的总丹参酮主要在周皮中积累,韧皮部和木质部中的含量相对较低,周皮中总丹参酮的动态含量变化与前人研究有所不同,从花蕾期至7月份,丹参根周皮中总丹参酮的含量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在种子形成期含量略有降低,7月份又有所回升。这可能是由于种子形成时,营养物质主要用于生殖器官的生长,次生代谢的底物减少,含量降低。7~9月份,周皮中总丹参酮的积累速度较快,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分别在9月份和10月份达到最大值,10月份又趋于稳定。此阶段丹参正处于以根系生长为中心的第二个营养生长期[15],丹参根的粗度会大大增加,但主要为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厚度不断增加,周皮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小,虽然周皮中总丹参酮含量仍不断增加,但就整条根而言,其总丹参酮含量会不断减少,直到根的粗度不再增加为止。

  有研究[17]表明,根中总酚酸含量从4月开始逐渐增加, 7月达到最高,且7~9月含量较为稳定,此后总酚酸量逐渐减少, 11月后,含量基本稳定。随着皮部与木质部厚度之比增大,酚酸含量有增加的趋势。叶中总酚酸含量在6月份最高,进入生殖生长期后逐渐减少, 12月降至最低。许翔鸿[18]指出,水溶性酚酸类在一年中有两次积累高峰期:一次在6月份,另一次出现在11月份。本研究表明,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叶中总酚酸含量均较高。茎、叶中总酚酸的积累规律为先升高后降低,从分枝期至开花期,丹参地上部分正处于旺盛生长阶段,初生代谢旺盛,营养物质积累多,次生代谢的底物增多,因此总酚酸的含量逐渐升高,到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在种子形成过程中又逐渐降低,这可能与生殖生长期间大量营养物质向种子部位运转有关。根中总酚酸主要在韧皮部中积累,韧皮部中总酚酸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从花蕾期开始其总酚酸含量逐渐升高,7月份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降低,10月份趋于稳定。这可能是因为水溶性的酚酸类化合物主要在地上部分合成,合成后转运至根中。7月份之前,地上部分合成的酚酸类化合物不断转运至根韧皮部中,使其含量不断升高,7月份之后地上部分逐渐枯萎,酚酸类化合物合成速度减慢,因此根韧皮部中总酚酸含量不断降低。

【参考文献】
    [1]黄咏琴.中国植物志,第66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 148.

  [2]李文喆,王 勇.丹参药用成分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08,51(3):180.

  [3]郑俊修.丹参地上部分丹参酮ⅡA及隐丹参酮的含量测定[J].华北国防医药,2006,18(1):66.

  [4]侯安国,梁晓原,阮志国.云南大紫丹参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21(4):6.

  [5]Esra Küpeli Akkol,Fatih Gger,Müberra Kosar ,et al. Phenolic composi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Salvia halophila and Salvia virgata from Turkey[J].Food Chemistry,2008,108: 942.

  [6]Henryk Zieliński, Alicja Ceglińska , Anna Michalska.Antioxidant contents and properties as quality indices of rye cultivars[J].Food Chemistry,2007,104: 980.

  [7]倪学斌,苏 静.丹参地上部分有效成分的初步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1995,3(6): 336.

  [8]齐永秀,杨志孝,郝志勇,等.紫花丹参不同部位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比较[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11(1) :39.

  [9]王 蕴,张南平,蔡丽萍,等.绒毛鼠尾草中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的Rp-HPLC分析[J].药物分析杂志,2003,23(6): 455.

  [10]段增强,高致明,孙金花,等.栽培与野生丹参根解剖结构比较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0(2): 191.

  [11]毕泗科,张孟蕊.紫花丹参枝叶可药用初步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1999,10(5):332.

  [12]曾令杰,梁 晖,陈 悦,等.丹参酮ⅡA与丹酚酸B在丹参药材中的分布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6,20(2):7.

  [13]曲桂武,解飞霞,岳喜典,等.丹参酚酸B和丹参酮ⅡA在丹参根中的分布[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7(1):11.

  [14]汪月珍,聂万松.丹参皮质部与木质部有效成分含量比较[J].儿科药学杂志,2004, 10(4): 18.
 
  [15]张红瑞,李志敏,高致明.丹参生长发育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83.

  [16]秦海燕.丹参营养器官的结构及药用成分含量分析[D].西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36.

  [17]秦海燕,索志荣,刘文哲. 丹参营养器官中酚酸含量的动态变化[J].中药材,2009,32(8):1199.

  [18]许翔鸿.生理活性物质对丹参生长和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1995:24.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