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膏对睡眠剥夺所致疲劳人体体温影响的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5-19

               作者:卓鹰 黄泳 雷权 石娜 李求实 王升旭 陈静

【摘要】  目的观察神阙穴外贴大蒜膏对抗睡眠剥夺所致昼夜节律紊乱的整复作用,初步探讨大蒜膏的抗昼夜节律作用。方法将南方医科大学20名健康成年男性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睡眠剥夺组(B)、睡眠剥夺并贴药组(C),对B和C组同时进行48 h睡眠剥夺,A组不做任何处理,观察A组及睡眠剥夺后B和C组的体温昼夜变化。结果3组的体温都有昼夜节律性,A组峰值为280.620,大约出现在19:11;B组峰值305.538,出现在20:37左右;C组峰值278.130,出现在18:54左右。B组经睡眠剥夺后虽然仍保持着节律性,但是其峰值、振幅及峰相位均与A组相差较大,而C组的各项指标则更接近于A组,但A组和B组、B组和C组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蒜膏穴位贴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节律的稳定性,促进节律的恢复。

【关键词】  大蒜膏;穴位贴敷;睡眠剥夺;昼夜节律

  昼夜节律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随着自然界晨昏变更而出现的生物节律波动。轮班、睡眠剥夺等等因素都可导致昼夜节律紊乱。昼夜节律紊乱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负影响,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睡眠-觉醒紊乱、胃肠道功能失调、烦躁、眩晕、疲劳、抑郁、记忆力及反应力下降、精细动作障碍,甚至影响视力(复视、视觉不精确、调节困难)等等,从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1,2]。本实验将大蒜制成膏药,观察该制剂贴敷神阙穴对于睡眠剥夺所致昼夜节律紊乱的调整作用。

  1材料

  1.1对象与分组南方医科大学健康男性学员20人,年龄(20.8±1.28)岁,身高(172.5±5.69)cm,体质量(64.08±8.09)kg,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6人,睡眠剥夺组(B组)7人,睡眠剥夺加贴药组(C组)7人。

  1.2大蒜膏的制备由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制剂教研室沈群老师负责制备。

  2方法

  2.1实验过程实验在密闭的地下室内进行,地下室与外界光、声隔绝,通风良好,室温(22±1)℃,相对湿度75%~85%,室内用8W的日光灯24 h恒定光照,受试者与工作人员的测试室分隔。受试者于实验日08:00进入该房间,期间可自由进行读书、看电视、打牌等活动,并自由进食(低脂低蛋白饮食)。A组不做任何处理,按正常作息时间活动,分别测定午、卯、酉、子4个时辰的体温;B组和C组受试者同时进行48 h睡眠剥夺,C组在进入房间时即由工作人员将大蒜膏贴于神阙穴(肚脐)上,24 h后更换1次药膏。分别于第3日卯、午、酉和子4个时辰测定B组和C组睡眠剥夺后的体温。整个过程都有工作人员严密监视。

  2.2统计方法实验结果中计量资料利用SPSS10.0软件进行多组样本均数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处理,采用Halberg教授等所倡导的余弦法进行生物节律分析[3],即用余弦函数来拟合周期性变化的时序数据。其基本模型是y(t)=M+Acos(wt+φ),式中,M是调整中值(MESOR),当采样间隔时间相等时,相当于均值,A是振幅(Amplitude,Amp),w是角频率w=π(π是周期,t是采样时刻,φ是峰值时相)。通常情况下,只要P≤0.05则证明节律确实存在[4],振幅与调整中值之比的比率愈高,节律性愈强。余弦法软件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冼励坚教授提供。

  3结果

  表1显示分组对体温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7,P=0.983),分组和时间之间无交互作用(F=1.494,P=0.199)。A组和C组的体温均在卯时最低,酉时最高,且两组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B组体温最高在子时,最低在卯时,且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在卯时的体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示经余弦法处理,3组的体温都具有典型的昼夜节律性(A和C组P<0.01,B组P<0.05)。A组峰值为280.620,大约出现在19:11,振幅0.014;B组峰值305.538,出现在20:37左右,振幅0.006;C组峰值278.130,出现在18:54左右,振幅为0.010。从结果中可以看出,B组经睡眠剥夺后虽然仍保持着节律性,但是其峰值、振幅及峰相位均与A组相差较大,而C组的各项指标则更接近于A组。详见表1~2。表1各组不同时间的体温测定值表2各组体温的节律性分析结果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