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抗癫痫效应的规律分析及其Logistic回归模型
2.3复方前50味不同药性药物的抗癫痫作用规律在抗癫痫复方使用频次居前50位的不同药性的中药中具有抗癫痫效应的比例也不一样,就味数而言,性寒、性温的中药使用相对较多,分别为21味、15味,但不同药性具有抗癫痫效应的比例与合计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复方前50味不同药味药物的抗癫痫作用规律由于每种中药可能有多种药味,因此是按抗癫痫复方使用频次居前50位的不同药味的药物占全部药物的比例和其中具有抗癫痫效应的药物占该药味药物的比例进行计算。结果发现甘、苦、辛、咸味药使用相对较多,酸、涩、淡味药相对较少,且不同药味具有抗癫痫效应的比例与合计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4。
2.5复方前50味具有抗癫痫效应中药的特征的多因素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药物的功能分类、性、味、归经对该药物是否具有抗癫痫效应都有影响,有必要对其进行多因素分析将其中起主要影响的因素寻找出来,因此采用逐步的Logistic回归筛选主要的影响因素。以是否有抗癫痫效应(有为1、无为0)为因变量,药物的生物学分类、药味、归经、药性、功能分类为自变量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方法为Backwald LR,变量筛选的门槛值为入选0.05与剔除为0.1。筛选结果为药味、归经、药性、功能分类进入方程。结果表明归心、脾、胆、心包经以及安神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化痰止咳药及补虚药均是具有抗癫痫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回归系数>0,且P<0.01)。见表5。表3复方前50味不同药性药物的抗癫痫作用规律表4复方前50味不同药味药物的抗癫痫作用规律表5复方药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设A=∑性味回归系数×性味值(例如性寒药物,A=-0×1=-0);B=∑归经回归系数×归经值(例如归心经、胆经的药物,B=1.763×1+2.534×1=4.297);C=∑功能回归系数×功能值(例如解表药、安神药,C=2.329×1+3.134×1=5.463)。则Logistic回归方程的预测概率由下式计算:P=eA+B+C+常数项1+eA+B+C+常数项式中,常数项=-5.260将所有研究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取值(有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回代到上述回归方程中,以概率0.5为判断点,得有抗癫痫作用的预测正确率为24.0%,无抗癫痫作用的预测正确率为98.9%,总符合率为91.6%。见表6。表6复方抗癫痫预测统计
3讨论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等均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及中医基础理论体系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近年来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进展,部分学者对这种理论体系合理性存在着不同看法[3]。中医学是科学的,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以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带动中医药学的发展,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系统论指导下,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更有利于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合理性,从而促进将中医学“性智”的研究提高到与现代医学“量智”研究相同的高度[4]。本研究收集近30年来国内有关复方中药抗癫痫效应研究的文献,将抗癫痫复方使用频次居前50位的中药的特征,包括性、味、归经和传统功能分类,与以现代抗癫痫效应药理为基础进行中药研究的科学成果及临床疗效总结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药特征与是否具有抗癫痫效应存在一定的规律。如在这50味中药中,平肝息风药的抗癫痫效应研究比较活跃,具有抗癫痫效应的比例为61.11%,在归经分类分析,归胆经、心经、肾经的比例最多,与合计率比较,均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逐步的Logistic回归筛选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归心、脾、胆、心包经以及安神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化痰止咳药及补虚药均是具有抗癫痫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回归系数>0,且P<0.01)。这与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实际相吻合,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志”,癫痫为脑神疾病;其次癫痫发病的重要病机为肝郁化火生风,或痰火上扰,引动肝风;发作时突然昏仆为痰浊上蒙清窍,内闭心神所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喉出异声为痰热阻滞肝经,引动肝风,以致风痰上扰而使;本病缠绵难愈则多成虚症;加之外感邪气是本病发病的重要诱因,故在治疗时以安神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化痰药及补虚药为主。
为利用上述发现指导中药抗癫痫效应药理的研究及指导临床用药,本研究利用与抗癫痫效应密切相关的中药学特征,采用多元判别分析建立了判别方程,建立了回归方程,并用方程对有抗癫痫效应药物组进行模拟预测计算,得到的总预测符合率为91.6%,预测效果较好,可以为中药的筛选提供可信的参考。也为中医基础理论、中药药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以及提供新的研究思路。预测方程回代结果显示有抗癫痫作用的药物其回顾性检验正确率较低(符合率为24.0%),主要与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于部分常用中药有关,相关实验、临床研究未能对药典所收录更多中药进行广泛性抗癫痫效应研究。因而,为了有利于人们更为客观地认识中药性味等特征对其抗癫痫效应的影响,建立起客观的、回顾性检验正确率更高的Logistic回归方程,建议进一步加强对药典所收录更多中药开展实验及临床抗癫痫效应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何伋,路英智,屈传敏.癫痫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
[2]高学敏.中药学,第2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
[3]鲍艳举,花宝金.中医的科学性[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6):77.
[4]杨忻,孟庆刚.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看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