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掌叶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比较
2.7 稳定性实验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分别在0, 2,4,6,8,12 h进样分析,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峰面积的RSD分别2.7%,1.6%,2.3%,1.4%,1.8%,说明供试品溶液在12 h内稳定。
2.8 回收率实验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大黄粉末9份,每份0.075 g ,3份为一组,分别按相当于药材含量的80%,100%,120%,精密加入上述5个对照品储备溶液,按“2.2”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行分析测定,计算回收率。芦荟大黄素的平均回收率为97.2% (RSD=2.1%);大黄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7.1% (RSD=2.4%);大黄素的平均回收率为98.2% (RSD=1.9%);大黄酚的平均回收率为96.9% (RSD=2.6%);大黄素甲醚的平均回收率为96.4% (RSD=2.9%)。
2.9 样品测定分别取不同产地栽培和野生掌叶大黄药材粉末,按“2.2”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10 μl,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行分析测定,计算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不同产地栽培和野生掌叶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各产地野生品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均高于栽培品。野生掌叶大黄的芦荟大黄素含量为0.29%~0.67%,大黄酸含量为0.47%~1.33%,大黄素含量为0.25%~0.87%,大黄酚含量为0.55%~1.00%,大黄素甲醚含量为0.06%~0.48%;栽培掌叶大黄的芦荟大黄素含量为0%~0.07%,大黄酸含量为0%~0.06%,大黄素含量为0%~0.15%,大黄酚含量为0%~0.34%,大黄素甲醚含量为0%~0.08%。药典规定5个蒽醌类成分的总量不得少于1.5%,本试验结果表明栽培品5个蒽醌类成分的总量在0%~0.65%之间,低于药典要求,而野生品5个蒽醌类成分的总量在1.78%~3.87%之间,均符合药典要求。表1 不同产地栽培和野生掌叶大黄蒽醌类成分的含量(略)
2.10 聚类分析本研究以26个不同产地栽培和野生掌叶大黄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所含的5个蒽醌类成分进行分析,获得5个色谱峰的峰面积值,将26个大黄样品的5个峰面积值作为变量,运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采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s method),利用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作为样品的测度,26个样品基本可分为两大类,样品1~15聚为第一类,均为栽培品;样品16~26聚为另一类,均为野生品。聚类分析结果见图2。
2.11 掌叶大黄中蒽醌类成分与海拔高度间的关系掌叶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较为明显,海拔较高的掌叶大黄其蒽醌类成分含量相对较高。运用SPSS软件对大黄中5个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峰面积和海拔高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及其总量与海拔高度间均为极显著正相关,进一步说明了蒽醌类成分的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表2 掌叶大黄蒽醌类化学成分与海拔高度间的相关系数(略)
3 讨论
对不同产地野生和栽培掌叶大黄中蒽醌类成分测定结果显示,栽培掌叶大黄中5种蒽醌类成分的总量为0%~0.65%,野生掌叶大黄中5种蒽醌类成分的总量为1.78%~3.87%,野生掌叶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普遍高于栽培品,聚类分析结果也将野生掌叶大黄和栽培掌叶大黄样品明显地划为两类,进一步说明了野生品和栽培品在蒽醌类成分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
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多为植物的次生代谢物,其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很大程度上受生长环境各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2]。因此,对于药用植物(不论野生品种还是栽培品种)而言,有效成分与生境之间的关联关系值得研究,这对于提高栽培品的质量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有研究表明,植物化学成分与海拔高度间显著相关[3]。至于其形成原因,认为与不同海拔高度的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不尽相同有关。本实验结果也表明,海拔对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均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7.
[2]董娟娥,梁宗锁,尉 芹,等. 不同区域松蓝根、叶(板蓝根、大青叶)有效成分含量差异[J].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9):1613.
[3]刘 雷,吴 卫,郑有良,等. 峨眉山不同山峪和海拔高度鱼腥草居群挥发油成分的变化[J].生态学报,2007,27(6):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