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藤黄酸的研究进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5-19

  4   开发现状

  由于研究显示新藤黄酸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在原药材中含量较高,提取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具有明显的开发研究价值,因此,新藤黄酸制剂研究已经受到重视。目前,已有新藤黄酸冻干粉针剂、脂质体冻干粉、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等剂型得到不同程度的研究。
   
  2006年,冯传平[4]在新藤黄酸冻干粉针的制剂工艺研究中,通过比较不同支架剂对新藤黄酸冻干粉针剂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以甘露醇100 mg/ml 为支架剂比较理想;通过对制剂处方设计进行研究,观察成品的溶解性、冻干效果、pH 值以及新藤黄酸的含量变化,确定新藤黄酸0.3 g,胱氨酸1.5 g,甘露醇3.0 g,水加至30 ml为最佳处方。最终确定的制剂工艺(100 支的量)为:在无菌的操作室中称取胱氨酸1.5g、甘露醇30 g 置于已灭菌的容器中,再加灭菌注射用水300 ml 使溶解,搅拌均匀。在70℃加热及搅拌条件下加0.1%活性炭(w/v),并保温搅拌10  min,砂芯滤器粗滤脱炭。精密称取新藤黄酸原料3 g,加入NaHCO3-Na2CO3缓冲液调pH=7~8 后加配制量的0.01%的767型针用活性炭,搅拌30 min后,经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滤液检查澄明度、pH值,合格后再经0.22 μm微孔滤器终端过滤后分装于7 ml的西林瓶中,每瓶3 ml,低温下冷冻干燥36 h后,在无菌的条件下加盖胶塞、铝盖、封口,包装即得。
   
  2007年,赵煤矿等[15]采用正交设计法,以崩解时间、缓释效果和pH值为指标综合评价筛选处方,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的含量, 确定新藤黄酸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最佳处方为羟丙甲基纤维素K15M、乙基纤维素、乳糖的用量分别占片重的30%、6%、15%, 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新藤黄酸含量,结果显示在5.0~25.0 μg/ml,线性良好。
   
  2008年,周晶等[16]以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为骨架材料,考察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用量、乙基纤维素(EC)用量、乳糖用量、压片压力和桨转速对药物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HPMC和EC用量显著影响新藤黄酸的释药速率,乳糖用量、压片压力和桨转速的影响较小。认为可通过调节HPMC和EC用量获得具有理想释药行为的新藤黄酸亲水凝胶缓释片。
   
  2009年,方玲等[17]采用薄膜-超声法结合冷冻干燥法制备新藤黄酸脂质体冻干粉,以冷冻超速离心-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包封率。电镜下观察到所制备的脂质体形态规整, 结果显示,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128.30 nm,包封率为83.74%。认为此法可制备包封率较高的新藤黄酸冻干脂质体。

  5   结语

  目前,新藤黄酸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已经在学界达成共识,但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尚未得到较为系统的阐述,有关毒理学试验、药物代谢动力学、不良反应及构效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也未见正式报道,虽有部分有关提取工艺方面的研究报道,但仍主要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能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关制剂方面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这些均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新藤黄酸的临床运用和产品的开发。因此,要将新藤黄酸开发成新结构类型抗肿瘤新药,亟须对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毒理学试验、药物代谢动力学、不良反应及构效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优选出适合工业化大生产要求的提取分离纯化工艺,研制方便于临床应用、疗效确切的新藤黄酸制剂。

【参考文献】
    [1]吕归宝,杨秀贤,黄乔书. 藤黄中新藤黄酸的分离及其结构[J].药学学报,1984,19(8):636.

  [2]刘幸平,程康华.薄层扫描法测定不同地区藤黄炮制品中藤黄酸及新藤黄酸的含量[J].中成药,1995,17(10):20.

  [3]刘幸平,程康华.薄层扫描法测定不同温度藤黄炮制品中藤黄酸及新藤黄酸的含量[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1(6):33.

  [4]冯传平.新藤黄酸冻干粉针剂的制备工艺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学院,2006:10.

  [5]刘修树,周 娟,黄 鹏,等.新藤黄酸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26(1):54.

  [6]王 可,周 娟,周 安,等.正交试验法优选新藤黄酸的醇提工艺[J].安徽医药,2009,13(1):15.

  [7]王 可,俞 娟,周 安,等.七种大孔树脂对新藤黄酸吸附分离的初步研究[J].安徽化工,2009,35(2):39.

  [8]刘幸平,郭 戎.炮制对藤黄中新藤黄酸含量的影响[J].中成药,1996,18(3):17.

  [9]冯传平,周 娟,黄 鹏,等.HPLC测定新藤黄酸的含量[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25(5):48.

  [10]周 安,李庆林,彭代银, 等.HPLC法测定藤黄中藤黄酸和新藤黄酸的含量[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8):53.

  [11]朱金燕,胡容峰.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新藤黄酸纳米粒中新藤黄酸的含量和包封率[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1):49.

  [12]曲宝玺,纪远中,章萍,等.藤黄Ⅱ号对白血病L1210细胞杀伤动力学研究I-显微分光光度计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1991,18(1):53.

  [13]曲宝玺,郝晓阁,李德华,等. 藤黄Ⅱ号抗癌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1991,18(1):50.

  [14]程 卉,彭代银,王效山,等.新藤黄酸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研究[J].中草药,2008,39(2):236.

  [15]赵煤矿,周 晶,周 娟, 等.新藤黄酸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的处方工艺研究[J].安徽化工,2007,33(5):32.

  [16]周 晶,王效山,赵煤矿,等.新藤黄酸亲水凝胶骨架片的制备和体外释放度研究[J].中国药业,2008,17(18):22.

  [17]方 玲,孟楣,夏伦祝,等. 新藤黄酸脂质体冻干粉的制备及其包封率测定[J]. 安徽医药,2009,13 (6):596.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