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特点及其药学服务
1.4 指导患者正确的煎服中药汤剂
中药汤剂疗效的取得,除了辨证用药准确、选择优良的中药饮片外,还有患者自己能提高疗效的正确煎服法这一关。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名医陈修园也说:“病之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而非但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这说明中药煎服法对中药疗效的发挥影响很大,应引起医师与患者足够重视,临床药师应从容器的选择、用水浸泡、火力大小、服药时间方法、饮食禁忌等多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
2 进行广泛宣传,转变中药无不良反应的错误观念
中药来源于天然,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生姜、大枣、山药及大小茴香、肉桂便是中药;且相对西药来说,药性和缓的中药多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加之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比较困难,于是便产生了中药没有不良反应的概念,甚至有些医务人员对中药的不良反应也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事实上,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对中药的“毒”有了认识。如对作用峻烈的砒霜、生马钱子、生川乌等,在功效中表明“有毒”;妇女妊娠时的用药禁忌;药物配伍时的“十八反”和“十九畏”都是前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经验总结。
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人们又发现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己、天仙藤等,若长期使用,其中所含的马兜铃酸会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引起肾功能衰竭;天花粉中的天花粉蛋白有明显的致流产作用;即使金银花的有效成分绿原酸也具有高致敏性。这些都值得引起我们重视。中药师应进行广泛的宣传,促使人们改变中药无不良反应的错误观念,正确认识中药的作用,以安全合理地运用,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 思考与讨论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使人联想到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食物。历代也有“药食同源”一说,只不过药对人体的作用强了一些,这大概便是中药安全“无不良反应”的缘由了。也正因为它产生于自然,故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多,且不只是生长过程,也延续到中药的贮藏。土壤、光照、湿度、温度等不同,中药饮片的质量差异便很自然地表现出来。临床药师就是要掌握规律,利用这些因素提高中药质量,避免那些降低中药质量的因素,从而保证优良的中药应用于临床。
西药是在人们主观的、能动的、有目的实验基础上,弄清了药物的性质、结构、效应,甚至代谢过程,也就是说,基本掌握了它的规律后去生产的,而中药产生于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对人们来说它还比较陌生,需要进一步的去认识和探知,从而彻底搞清它,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就化学成分来说,中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表现在:①各种成分性质各异,生物活性也各不相同,而这些成分在各类中药中却普遍存在,仅对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可参照西药的药代动力学方法进行研究。但需要说明的是,中药或其复方制剂的单体成分药动学参数,往往不能完全代替某味中药或复方制剂的作用规律。绝大多数中药制剂哪些成分起作用,在哪些环节起作用,药物的体内转运过程和生物利用度等都不太清楚,很难象西药那样从微观上较准确地指导合理应用,这正反映了中药作用的综合性和整体性。②中药在炮制、配伍、制剂(煎煮)等过程中,各成分之间发生水解、聚合、氧化、还原等产生新物质,使中药复方发挥增效、减毒或改变药效的作用,体现了中药效用的综合性、协同性,炮制、配伍、制剂(煎煮)就是为了增加中药在某一方面的协同作用。所以,汤剂是临床应用最广泛、最能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一种剂型就不难理解,并且提示在有效成分不明确的时候,尽量选择能保存“可能发挥疗效作用的成分”的剂型。至于主张中药单独应用、煎药时的容器选择、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也是考虑其它药物和食物影响该药综合性、协同性的发挥。③中药处方以复方居多,即便单方成分也很复杂,更何况单体成分也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使其呈现出广泛持久的作用特点。因此,中药的不良反应可能累及多器官、多组织且呈慢性累积性,不良反应一般很少立刻表现出来。所以,加强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才是真正对患者的安全负责,对患者的健康负责。
总之,中药的自然属性,所具有成分的复杂性,是其区别于西药的根本特点,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自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沈映君,李仪奎.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
[2] 李忠林,李小川,李巧如.如何提高中药的疗效辨析[J].实用中药内科学杂志,2004,18(4):334.
[3] 金明顺.慎用中药注射剂[N].健康报,2005-12-08(3).
[4] 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