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冒颗粒的薄层色谱和含量测定研究
3 含量测定
本方中黄芩用量较大,且其中含有的黄芩苷化学性质稳定,测定方法简便,故在含量测定时选择黄芩苷为指标[4]。
3.1 色谱条件
AichromBond-AQ-C18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磷酸(43∶57∶0.2),流速:1.0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280 nm;进样量:10 μL。
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在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真空干燥至恒重的黄芩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0.496 mg的溶液,摇匀,作为母液。从中吸取5 mL,用甲醇稀释至50 mL,制成每毫升含0.049 6 mg黄芩苷溶液,备用。
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10个批号的抗感冒颗粒,每批取2份,研细,每份各取0.2 g,精密称定,置具塞三角烧瓶中,精密加入甲醇10 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30 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3.4 系统适应性考察
分别精密吸取黄芩苷对照液和各供试品溶液各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理论塔板数以黄芩苷峰计,不低于2 500,此时,黄芩苷峰与其它相邻峰基线分离,分离度R>1.5,保留时间约为14 min。色谱图见图1。
3.5 线性关系的考察
分别精密吸取浓度为0.049 6 mg/mL黄芩苷对照品溶液1.0、2.0、3.0、4.0、6.0 mL定容至10 mL量瓶中,摇匀,制成4.96、9.92、14.88、19.84、29.76 μg/mL的系列溶液。
精密吸取5个不同浓度的对照液各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各进2针。以浓度C为横坐标,以黄芩苷平均峰面积Y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C=2×10-4A+0.787 9,r=0.999 7,线性范围为0.049 6~0.297 6 μg。
3.6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浓度为9.92 μg/mL对照品溶液10 μL,连续进样5次,测得黄芩苷峰面积值RSD=2.48%。
3.7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批号为050705的第一个供试液10 μL,每间隔2 h进一针,连续考察10 h,结果黄芩苷峰面积值的RSD=2.76%,表明在10 h内基本稳定。
3.8 专属性试验
在与样品测定完全相同的条件下,精密吸取黄芩阴性对照液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连续进3针,阴性无干扰。说明在抗感冒颗粒中,黄芩苷的专属性较强。
3.9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号(050705)样品0.25 g,共6份,精密称定,按样品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测得样品中指标成分黄芩苷的含量,RSD=2.12%,结果表明重复性良好。
3.10 加样回收率试验
取批号为050705的抗感冒颗粒0.25 g,精密称定6份,各精密加入浓度为29.76 μg/mL的黄芩苷对照液2.5 mL,分别用与“3.3”项下相同的方法制得供试液。并用与“3.11”项下相同的方法测得样品中指标成分黄芩苷的含量,结果见表1。表1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略)
3.11 样品测定
精密吸取各供试液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分别进2针。采用标准曲线法定量,根据取样量和稀释度,计算含量,结果见表2。表2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略)
由实验结果可知,仪器的精密度、指标成分的稳定性、方法的重现性和加样回收率等均较好,符合定量要求。根据以上测定结果,暂定每1 g抗感冒颗粒中含黄芩以黄芩苷(C21H18O11)计,不得少于0.49 mg。
4 讨论
上述实验中,黄芩、甘草、桔梗的鉴别专属性强,重现性好,操作简便,故正式纳入抗感冒颗粒质量标准中;而荆芥、板蓝根的鉴别,因阴性有干扰,专属性不强,故未纳入质量标准中。
【参考文献】
[1] 曾元儿,卢文彪,钟镜金.复方黄芩片质量标准的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3,14(4):260-262.
[2] 肖崇厚,杨松松,洪筱坤.中药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548-510.
[3] 梁生旺.中药制剂分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42-143.
[4]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