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合针刺辨治颅脑损伤后遗症体会
上述3种证型针刺基本处方为:肩髃、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期间行针2次,每日1次。
随证加减:神昏不语药加代赭石、胆南星;穴加百会、人中。语言不利药加石菖蒲、远志;穴加廉泉、通里、内关。口眼歪斜药加白附子、全蝎、僵蚕;穴加地仓、颊车、承泣、阳白。头痛药加石决明;穴加太阳、太冲。便秘药加郁李仁、火麻仁;穴加支沟、天枢。肢体瘫软无力药加桑寄生、桂枝、鹿筋;穴加阳陵泉。手足肿甚药加茯苓、泽泻;穴加阴陵泉、太溪。肢体麻木药加陈皮、半夏。烦躁药加丹参、麦冬;穴加内关、太冲。二便失禁药加益智仁、肉桂;穴加中极、三阴交。痰多药加法半夏、陈皮。气虚药加党参、白术;穴加关元、气海。阴虚阳亢者黄芪减量,加石决明、生地黄、枸杞子。血压高者药加菊花、杜仲、石决明。血压低者药加党参。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48岁,2006年10月20日初诊。患者于1个月前因左侧颞部被击伤致颅内血肿,昏迷不省人事而入本院神经外科,并进行开颅手术。术后2周神志清醒,但出现右侧肢体偏瘫,运动性失语。经西医药物治疗,病情稳定,但偏瘫、失语效果不显,遂请余会诊治疗。查:神志清楚,语言謇涩,右侧额纹变浅,鼻唇沟变浅,鼓腮、露齿、吹口哨等动作示右侧面瘫;右侧上、下肢拘急,肌张力增高,肌力I级;腱反射亢进,霍夫曼、巴彬斯基、卡道克等反射阳性;BP 130/80 mm Hg;舌质淡,舌体胖嫩,苔薄白,脉细弱。证属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50 g,当归、地龙各20 g,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各15 g,郁金、石菖蒲、远志各10 g,白附子、全蝎、僵蚕各10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服。取穴:肩髃、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昆仑、通里、内关、廉泉、地仓、颊车、承泣、阳白,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期间行针2次;头针刺激区取运动区下2/5,头针加电,留针10 min。头针、体针均日针1次。患者经治疗40余天,基本痊愈。语言功能基本恢复,面瘫完全恢复,能自己行路1500~2000 m,上肢肌力已达Ⅳ级以上。只有手指活动较差,不能作微细动作,如握笔写字,生活可以自理。
4 体会
中药配合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疗效确切。笔者多年临床观察发现,不少患者针刺和服药后,有明显的走串感和轻快感,说明针刺的疏通经气、调和气血作用以及中药的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豁痰开窍等作用,改善了机体内结血瘀、痰浊阻络的病理状态,增加了血液的流动性和血流量,改善了组织和器官的血液供应,使病变部位得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从而使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等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