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独本文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作者:杨德利,康小梅,鲍玉琴,亢力,段青,姜岩,刘俊辉,张玉兰
【关键词】 独本文献;中医药古籍
中医药独本文献是中医药文献中(除古籍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今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文化资源,蕴藏着众多名老中医专家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现代中医药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用价值。因此,中医药独本文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一项极其具有价值的工作。
1 文献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大型图书馆都有数量不等的中医药独本文献,有的图书馆把独本文献单独放在一起,称之为“种子库”,为防这些“种子”被损坏或因丢失而绝种便限制读者进库。其结果,使这批极为丰富而又宝贵的知识财富长年累月地躺在书架上,其利用率仅在千分之几。因为传统习惯认为,建立独本书库的目的就是为了“藏书”。所以库房的设计总是封闭式的。也有的图书馆由于保护重视不够,把独本文献散同于一般书籍保存借阅。其中极个别图书馆因独本文献无复本量而放在开架阅览室里供读者随便翻阅、勾画,撕书与损坏现象十分严重。即使作为国家级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也只是把独本文献单独放在书柜中,其中有些图书依然混在一般书库中流通借阅,致使部分图书已经破损或丢失,这极不利于其保护与开发利用。尤其是民国时期及解放初期的图书,纸张早已酸化,一触即碎。文革时期和3年自然灾害时期出版的文献,随着单位的变更和时间的消逝,这些文献也不可能修订和再版,已成为我国中医药行业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据了解,因环境及财力有限,全国中医药各专业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对独本文献都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基本上处于空白。
2 保护方法
多年来,全国部分图书馆对民国时期以来的独本文献的保护作了一些工作,但基本上都处于理论性的探讨,真正工作中实施者廖廖无几。即使工作中有所触及,也终因场所、环境及经费不足等诸多因素而虎头蛇尾。如有文献报道,控制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是保护图书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下,细菌适宜的温度为20~37 ℃,真菌适宜的温度为20~30 ℃,而保护图书的温度应为14~18 ℃,湿度为50%~60%。有人也发现,书籍的保护方法有:配制楠木夹板,樟木箱储藏,放置樟脑丸,破损文献修补,用中草药防虫等。此外,利用现代技术,如缩微、电子扫描技术、冷冻与微波杀虫、真空包装等,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代研究还证明,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有水溶液去酸法、有机溶剂去酸法、气相去酸法等,各种去酸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纸张文献。
3 开发利用
自1911年以来,中医药精平装图书的出版品种随着出版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增加新的品种。然而由于图书印刷技术、纸制的质量、对图书的保护措施、出版数量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一部分图书已经破损(纸质脆弱)、丢失(人为偷盗、搬动)、保护措施不到位(出现虫嗑、湿烂),出现了在全国范围内一种图书只有一本的收藏现象,许多名老中医著作面临残缺与失散的状况。面对此情况,如果我们不能妥善保存、及时抢救,承载着众多中医药工作者不断积累的宝贵中医药研究成果及医疗经验等科学资料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最终湮灭。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发挥独本文献的作用,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建设人文社会服务,抢救和保护民国时期以来中医药独本文献突显重要,这既是国家交付给我们的重任,也是图书信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