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草药黄鹌菜研究概况
作者:李桃,崔雪仪,袁品贤,黎金凤,马骥
【关键词】 黄鹌菜;岭南草药;综述
黄鹌菜属约有40种,我国分布有37种,日本、朝鲜、蒙古及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有少数种数。模式种为黄鹌菜Youngia japonica (L.) DC.,据记载,该属有8种供药用,其中以黄鹌菜最为常见。黄鹌菜分布于我国河北、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日本、印度、菲律宾、马来半岛、朝鲜亦有分布,生于路旁、溪边、草丛及林缘。黄鹌菜系岭南民间常用草药,味淡,性凉,有消肿止痛、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效,主治感冒、痢疾等[1]。同属植物红果黄鹌菜(Y.erythrocarpa)、广西黄鹌菜(Y.guangxiensis)、异叶黄鹌菜(Y.heterophylla)、川西黄鹌菜(Y.pratti)、碱黄鹌菜(Y.stenoma)、细茎黄鹌菜(Y.tenuicaulis)、细叶黄鹌菜(Y.temuifolia)等亦入药[2]。现将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民间药用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 化学成分研究
1.1 萜类化合物
Lee W.等[3]从黄鹌菜地上部分的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分离出5种三萜类化合物,并通过理化鉴别及光谱分析的方法鉴定结构,分别为:β-香树脂醇乙酸酯(beta-amyrin acetate)(Ⅰ)、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Ⅱ)、21-α-氢过氧基-蒲公英甾醇(21α-hydroperoxy-taraxasterol)(Ⅲ)、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Ⅳ)及熊果酸(ursolic acid)(Ⅴ)。
陈氏等[4]从黄鹌菜中提取到11种倍半萜类化合物,包括愈创木烷(Guaiane)型、四甲基环己烯(Megastigmane)型及桉叶烯(Eudesmane)型,即:3-氧代-8α-(4-羟基苯基)乙酰氧基- 10(14),11(13)-愈创木二烯-12,6-内酯(Ⅰ)、3β-[3-(4-羟基苯基)乙酰-β-D-吡喃葡萄糖基]-8α-羟基-4(15),10(14), 11(13)-guaiatrien-12,6-内酯(Ⅱ)、3β-[3-(4-羟基苯基)乙酰-β-D-吡喃葡萄糖基]-4(15),10(14),11(13)-guaiatrien- 12,6-内酯(Ⅲ)、3α,5β,6α-三羟基-4α-(β-D-吡喃葡萄糖基)-7-megastigmen-9-酮(Ⅳ)、3α-(β-D-吡喃葡萄糖基)- 4(15),11(13)-桉叶二烯-12-甲酸(Ⅴ)、3β-(β-D-吡喃葡萄糖基)-8α-(4-羟基苯基)乙酰氧基-4(15),10(14),11(13)- guaiatrien-12,6-内酯(Ⅷ)、3β-(β-D-吡喃葡萄糖基)- 4(15),10(14),11(13)-guaiatrien-12,6-内酯(Ⅸ)、3α-羟基- 4α-(β-D-吡喃葡萄糖基)-5,7-megastigmadien-9-酮(Ⅺ)。以上化合物中,Ⅰ~Ⅴ均为新化合物。
1.2 黄酮(苷)类化合物
国内外均有从黄鹌菜中提取出黄酮(苷)类化合物的报道。廖氏等[5]采用超声波乙醇浸提法从黄鹌菜中提取出黄酮类物质,并对所提取的黄酮类物质进行了验证;谢氏等[6]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的方法首次从黄鹌菜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芹菜素;Ooi等[7]从黄鹌菜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种黄酮苷类物质: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
1.3 甾醇类化合物
谢氏等[6]从黄鹌菜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蒲公英甾醇乙酸酯及β-谷甾醇、豆甾醇的混合物,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β-胡萝卜甘,3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1.4 酚酸类化合物
Ooi等[7]从黄鹌菜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4-二咖啡酰奎尼酸和3,5-二咖啡酰奎尼酸。
1.5 其他成分
黄鹌菜石油醚萃取部位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正二十二烷醇和二十二烷酸[6]。张氏[8]等利用中性洗涤剂法、微量凯氏定氮法、索氏提取法等方法对黄鹌菜进行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黄鹌菜中富含膳食纤维、粗蛋白、粗脂肪、维生素C、常量元素钾、钙、钠、镁、磷及铁、锌、铜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2 药理作用
2.1 抗菌作用
Ooi等[7]利用琼脂扩散法对黄鹌菜中的木犀草素- 7-O-葡萄糖苷、3,4-二咖啡酰奎尼酸及3,5-二咖啡酰奎尼酸进行了抗菌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化合物的DMSO溶液(2 mg/mL)对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具有协同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为0.6~0.9 cm。此外,3,4-二咖啡酰奎尼酸及3,5-二咖啡酰奎尼酸DMSO溶液(2 mg/mL)对嗜热芽孢杆菌也有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为0.7 cm,但3种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酵母菌及曲霉菌均未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
2.2 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
陈氏等[4]研究发现,黄鹌菜提取物中的萜类成分3β-(β- D-吡喃葡萄糖基)-8α-(4-羟基苯基)乙酰氧基-4(15), 10(14)、11(13)-guaiatrien-12,6-内酯、3β-(β-D-吡喃葡萄糖基)-4(15),10(14),11(13)-guaiatrien-12,6-内酯及3α-羟基-4α-(β-D-吡喃葡萄糖基)-5,7-megastigmadien-9-酮均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表明,当提取物中萜类成分浓度分别为1×10–7及1×10–6 M时对离体小鼠的T、B淋巴细胞的增值均有抑制作用,而当浓度达到1×10-5 M时未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小鼠体内抗炎实验表明,将黄鹌菜提取物以50 mg/kg体重的剂量灌胃给药时,表现出微弱的抗炎活性。
2.3 抗病毒作用
Ooi[9]等用细胞病变效应(CPE)法测定黄鹌菜水提取液及乙醇提取液的抗病毒活性,发现黄鹌菜乙醇提取液的体外抗病毒活性明显高于水提取液。其乙醇提取液对HEp-2细胞培养的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S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50 μg/mL,最大非细胞毒浓度(MNCC)为200 μg/mL。初步证明黄鹌菜抗病毒有效成分可能为酚类化合物。
2.4 抗肿瘤作用
Lee W.等[3]研究发现,黄鹌菜中的三萜类成分21-α-氢过氧基-蒲公英甾醇(21alpha-hydroperoxy-taraxasterol)及熊果酸(ursolic acid)对五种肿瘤细胞均表现出中度的细胞毒作用;Ooi[9]等用锥虫蓝染色排除法分析黄鹌菜的抗肿瘤活性,发现其热水提取物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小鼠瘤细胞S-180的增值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抑制作用最强(IC50=180 μg/mL),且呈量效关系,当提取液浓度达到450 μg/mL时,抑制率分别为80%和90%;当提取液浓度超过450 μg/mL时,对正常哺乳动物细胞无明显细胞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