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防治运动性贫血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君芳 时间:2015-06-05

【关键词】  中药;补肾益脾;贫血;运动诱发

运动性贫血是指单纯由于运动训练或比赛因素引起的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的现象。该定义由日本学者 Yoshimura首次提出[1]。由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能综合反映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血液携带氧的能力,与运动员的运动耐力及运动成绩密切相关,因而引起国内外运动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中药对运动员运动后体内血红蛋白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并进行了临床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对象为本校长跑运动员90人,其中男51人,女39人,年龄最大26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21.3岁。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每组30人。3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组运动员运动强度、饮食结构均相同。

  2  分组用药

    ①空白组:不服用任何药物。②西药对照组:服用维生素C,200 mg,每日3次;硫酸亚铁,300 mg,每日3次,共服4周。③中药治疗组:自拟方剂,药用黄芪15 g,党参15 g,白术20 g,淫羊藿15 g,黄精15 g,菟丝子15 g,当归20 g,丹参30 g,大枣5枚,炙甘草6 g。统一煎药条件,分别于上午训练后及晚间各服用150 mL,共服4周。

  3  观察方法

    运动前分别测试所有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含量2次,取平均值作为该运动员运动前的血红蛋白含量,计算出每组运动员运动前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然后进行4周中等运动量(120~130 km/周)的长跑运动;4周运动结束后再分别测试2次每个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含量,取2次所得平均值作为该运动员运动后的血红蛋白含量,计算出每组运动员运动后的平均血红蛋白值与运动前每组所测得的平均血红蛋白值,进行对照。运动期间不同组别的运动员采用不同的处理措施。

    血红蛋白值测试采用上海产721分光光度计。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运动前不同组别运动员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4周后中药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均较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3组运动员治疗前后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比较(略)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