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细菌中药研究的几点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韩晓伟,关洪全 时间:2015-06-05

  5  深入开展中药抗菌机制的研究

  探讨中药的抗菌机制是抗菌中药研究的难点之一。明确有临床应用价值中药的抗菌机制,在更好地应用其防治感染性疾病、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及研发新的抗菌中药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中药的抗菌机制非常复杂,由于某些中药含有几种抗菌成分,所以,一种中药常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菌作用。几十年来,业界对某些中药的抗菌机制进行了一些研究,证明有些中药可通过抑制细菌呼吸或不同代谢环节、抑制细菌蛋白质或核酸的合成、抑制细菌产生致病物质或干扰其作用、拮抗或破坏细菌毒素、破坏细菌的超微结构等方式发挥抗菌作用[4],但这些研究多数不够深入。所以,今后要在以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确有临床应用价值的中药,深入开展其抗菌机制的研究。

  6  进一步开展中药抗菌实验的方法学研究

  研究中药抗菌作用药效的方法主要包括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两大方面。前一阶段,在抗细菌中药研究方法学上应引起重视的问题主要是:①在体外试验方面,研究方法常常不够规范(如使用培养基的种类及其含量、接种的菌量、接种细菌后结果判断的时间等),导致有些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差;有些试验用的细菌种类及株数偏少等。②在体内试验方面,利用动物感染性疾病模型研究的较少,而体外研究较多;一些进行动物体内试验的研究,所使用动物模型的种类也少;有些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的病情较重,难以体现中药的疗效等。

  在抗菌药物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应引起注意的问题,如研究同一种中药,由于实验方法不同,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不同的细菌具有不同的致病特点,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别很大;单纯利用某种细菌性疾病动物模型研究抗菌中药并不能完全反映其疗效等。所以,今后一方面要加强中药体外抗菌试验方法的标准化研究,并扩大供试菌的种类和株数;另一方面,应根据中药的抗菌谱以及临床应用等情况,注意扩大细菌性疾病动物模型的种类,并选择较敏感的指标进行研究。同时,还要根据中药治疗疾病的特点,进一步研制新的适合中药研究的细菌性疾病动物模型,尤其是慢性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1] 关洪全,韩晓伟,雷 萍,等.试论中医药高校加强病原生物学教学的意义与措施[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2):154-155.

  [2] 蔡衫衫,李建春,关洪全.四君子汤与氟康唑对深部念珠菌病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1,19(5):451-453.

  [3] 魏振装.中草药抗感染作用机理探讨[J].四川中医,1991,(4):17-18.

  [4] 贺新怀,席孝贤.中药免疫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06-307.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