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在针灸预防中风中的运用及机理研究概况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邱龙,周爽,尤艳利 时间:2015-06-05

  中风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已成为目前世界医学关注的重点。中风先兆出现的3年或5年内往往会有中风发生。初发中风患者只要有1次发病,其潜在的复发因素将使1/3~1/2的患者面临着再次复发的危险,并且每复发一次,其病情就会较前加重,疗效和预后亦较差,病死率和致残率会明显增高。因此,积极干预中风先兆对降低中风发病率和复发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有学者对针灸降低中风先兆后的发病率及中风的复发率做了研究。吴氏等[8]采用祛风醒脑法治疗中风先兆,发现针灸不仅可以治疗中风先兆,还可以降低先兆出现后的中风发生率,并能显著改善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和血液流变学等实验室指标。王氏等[9]采用瘢痕灸足三里和绝骨,中风的复发率明显低于西医药物预防组。曹氏等[10]将10年内用针灸治疗与西医药物治疗的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1~5年、5~10年和总复发率均低于药物组,并且针灸治疗中风有效率和治愈率越高,其复发率就越低,认为针灸抗中风后遗症患者复发的关键是提高临床疗效。

  3  实验研究

  随着现代应激理论的深入研究,机体具有内源性适应机制已被证实,利用应激启动机体内源性适应机制预防疾病正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预先将动物进行针灸处理,然后造成中风模型,观察针灸预防中风的机理。该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很多的研究指标已经证实针刺预处理可以启动机体内源性的自我保护机制,抵抗随后可能发生的疾病损害。

  针灸预处理可以减少大脑梗死的容积,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元细胞凋亡。其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降低血浆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的含量,阻断炎症细胞因子介导的级联反应,从而保护神经元[11]。②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通过增加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对缺血缺氧脑组织起保护作用[12]。③促进Bcl-2蛋白的表达,使Bcl-2/Bax比值进一步增加,从而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13]。④使脑组织腺苷含量增高,稳定神经元膜电位,降低脑能量代谢,从而起到组织对缺血和低氧的耐受作用[14]。⑤调控再灌注早期缺血神经元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NR2A和NR2B蛋白的表达,并在再灌注中、后期使其维持在一定水平,从而发挥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15]。⑥通过调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表达,影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蛋白的表达,调节血清皮质酮的分泌,维持内环境稳定,发挥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16-18]。⑦诱导早期即刻基因、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减轻微血管和脑水肿的形成,从而减轻脑实质细胞的损害[19-20]。

  针灸预处理应用的方法和部位不同,效果并不完全相同。劳氏等[21]分别用2/5、2/15、2/100 Hz频率的疏密波电针刺激大鼠百会,在处理时间和电流强度相同条件下,发现3种频率的电针预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诱导大鼠产生脑缺血耐受,但2/15 Hz频率电针诱导脑缺血耐受效果最好;并用重复电针刺激分别刺激百会和百会旁开1.0 cm非穴位处作为预处理方法,发现穴区组的脑梗死容积明显小于后者,认为电针刺激的预处理效应具有穴位特异性[22]。

  随着神经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有学者利用基因芯片进行针刺效应的中枢分子机制的研究,为深入的机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陈氏等[23]应用基因芯片测试经针刺预处理后大鼠大脑中基因,发现约有20个基因发生显著变化,8个基因表达上调,12个基因表达下调。从基因表达谱变化看,针刺预处理除具有神经元缺血保护作用外,其诱导的差异基因表达产物还可能在学习与记忆、神经元结构、精神活动、交感功能及内环境稳定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将为针灸预防中风提供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经过针灸预处理后,机体已经在基因水平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虽然从基因到功能蛋白还受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基因变化带来的机体机能状况肯定是下一步变化的基础或条件,这种变化很可能对随后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4  展望

  随着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的转变,卫生工作重心的前移,中医的“治未病”思想逐渐为国人乃至世界所接受,针灸预防中风的临床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机制研究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针灸是通过调动内源性的防御保护机制来预防中风的,为使这种方法恰到好处的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产生良性调节的作用,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加以改进:①加强古代文献的挖掘整理工作,为其继承发展奠定基础;②研究针灸的刺激性质、刺激量、穴位的特异性、机体的当时状况以及四时气候的变化对疗效的影响,并深入研究针灸的介入时机与疗效的关系,从多层面同时入手,探讨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并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为制定合适的临床方案奠定基础;③根据古代医籍记载,结合临床研究成果,制定便于掌握、切实可行的针灸预防中风方案,并进行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为中风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④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加强基因芯片等生物学技术在机制方面的研究,从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方面揭示针灸预防中风的客观规律,为临床和开发研制新型防病保健的针灸器具提供基础性的实验数据。随着现代科学理论与实践向针灸机理研究的更多渗透,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的基础上,针灸在中风的防治方面必将再创佳绩,为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俞剑虹.针药并施治疗中风先兆13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1998, 30(6):23.

  [2] 刘红石.头皮针合大秦艽汤治疗中风先兆50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9, 18(4):168.

  [3] 李亚君,苏东海.血液流变学测定为中风发生的先兆指标[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5,3(1):84-85.

  [4] 章小平,林雪霞,黄 凡.针刺对中风先兆证的干预机制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2(5):258-259.

  [5] 章小平,刘 悦,林雪霞.针刺治疗中风先兆证54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20-21.

  [6] 冯玲媚,张 军,蔡 伟,等.针药并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6,27(2):46-47.

  [7] 邓柏颖,谢感共,罗敏然.化脓灸对中风先兆及其全血黏度、血脂近期影响的观察[J].中国针灸,2003,23(12):731-734.

  [8] 吴伟凡,赵玉驰,吴 伟.针刺治疗中风先兆证的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11):12-13.

  [9] 王慧明,刘 燕.瘢痕灸预防脑血管病的复发[J].针灸临床杂志,2002, l8(8):53.

  [10] 曹文忠,张 莉,宋书邦.针灸预防中风后遗症复发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3,23(6):317-320.

  [11] 王 军,于 震,贾士奇.电针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流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08,3(6):4-5.

  [12] 华金双,李丽萍,朱现民.艾灸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SOD、MDA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8):595-597.

  [13] 华金双,李丽萍,王民集,等.艾灸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7,39(12):73-74.

  [14] 唐 伟,邹飒枫.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水肿及腺苷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14(3):166-168.

  [15] 陈泽斌,邹 峰,袁 芳,等.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顶皮质NR2A和NR2B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12(2):79-83.

  [16] 李军岩,袁 芳.陈泽斌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皮质酮含量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8,10(2):9-11.

  [17] 陈泽斌,段妍君,袁 芳,等.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中枢下丘脑室旁核ACTH样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12(6):329-331.

  [18] 陈泽斌,柯 晖,邹 锋.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中枢杏仁核CRF样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06,34(3):14-16.

  [19] 唐 伟,孙忠人,张 力,等.针刺预处理全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B细胞淋巴瘤2mRNA的表达[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1):123-125.

  [20] 唐 伟,孙忠人,张 力,等.针刺预处理全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和热休克蛋白70mRNA的表达[J].中国临床康复,2005,9(9):90-92.

  [21] 劳 宁,熊利泽,路志红,等.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对诱导脑缺血耐受程度的差异[J].中国临床康复,2005,9(9):116-117.

  [22] 劳 宁,熊利泽,路志红,等.百会穴在电针刺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4(5):418-420.

  [23] 陈泽斌,柯 晖,邹 锋.针刺预处理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J].中医药学刊,2006,24(7):1246-1249.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