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附子临床应用辨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秦平,卢贺起,魏雅川 时间:2015-06-05

【关键词】  白附子;关白附;白附片;临床辨误

中药饮片中存在很多异物同名的情况,尤其有些名称相近似但作用相差较大的饮片,若相互代用后,则会严重影响中医临床疗效。如白附子、关白附与白附片三者不仅名称相似,饮片外形也相近,极易混淆。中国地域广大,因历史沿用习惯不同,各地对同一名称的饮片尚存在付予不同品种的现象,如对临床处方开具的“白附子”,北京、河南、河北、香港等地的药房一般给予禹白附,而上海、浙江、台湾等地习惯给予关白附,还有将白附子与白附片混淆现象[1]。白附子有关白附和禹白附之分,虽然两者功效相近,但其毒副作用相差甚远;关白附与白附片两者毒副作用相近,但其功效相差甚远,清楚地分辨三者的不同很有必要。

  1  来源及炮制

  按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白附子”是指“禹白附”。禹白附主产于河南、四川、湖北、江苏、山东、山西等地,以河南禹州产为道地药材,故名“禹白附”。禹白附又名“牛奶白附”、“鸡心白附”、“独角莲”、“独脚莲”、“疗毒豆”、“雷振子”、“麻芋子”、“红南星”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南星科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块茎[2]。地下块茎似小芋头,椭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外表密被暗褐色鳞片,除去鳞片呈黄白或白色,有环纹和小麻点,即须根痕,顶端有茎痕或芽痕,味麻辣刺舌。炮制方法:取净白附子,分开大小个,先用清水浸泡,每日换水2~3次,数日后待起黏沫,换水后加白矾(每100 kg白附子用白矾2 kg),泡1 d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取出。将生姜片、白矾粉(每100 kg白附子用生姜、白矾各12.5 kg)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无干心,捞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七成干,切厚片,干燥、储存。
   
  关白附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部、甘肃等地,因主产于关外而得名“关白附”。关白附又名“黄花乌头”、“竹节白附”、“山喇叭花”、“乌拉花”、“黄乌拉花”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毛茛科黄花乌头Aconitum coranum(Lèvl.)Raipaics的块根。一般两个块根连生,外表灰褐色或暗棕色,母根长圆锥形,顶端有茎基,子根长卵圆形或卵圆形,无茎基,有明显的紫色环纹及横向突起的根痕。关白附的炮制方法有2种,主要为姜矾复制法,其具体步骤与白附子相同,只是由于关白附毒性较大,浸泡和煎煮的时间要长一些。而按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方法制作为豆腐煮制法,即取净关白附,先用水浸1周左右,然后加豆腐同煮至无白心为度。

  白附片是由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加工而成[2]。经炮制的川乌母根称为“乌头”,子根称为“附子”。附子又称“泥附子”,有毒,需加工后以供药用,按炮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和炮附片。白附片又名白片。199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为:取净附子,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后,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切厚片,用水浸漂至口尝无麻辣感,取出,蒸透,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因其最后用硫黄熏后颜色发白,故得名为“白附片”。

  2  饮片形状及化学成分

  2.1  白附子片

  禹白附片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周边淡棕色,切面类白色,富粉性,部分黄白色,可见成环的筋脉点,呈角质感。味淡,微有麻舌感。粉末显微结构主体为淀粉粒,单粒球形或类球形。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有β-谷甾醇、葡萄糖苷、蔗糖、肌醇及粘液质等。

  2.2  关白附片

  关白附片姜矾复制品和豆腐煮制品均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厚片,外缘暗棕色,切面灰白色或黄白色,切面内层可见成环的筋脉点,有的具裂隙,并可见不规则的形成层环。角质样,微具光泽,气微,味微苦、辛,微有麻舌感。粉末显微结构可见淀粉粒,主要包含于皮层的薄壁细胞中。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是多种生物碱,如次乌头碱及关附甲素、乙素、丙素等,故其毒性较大。

  2.3  白附片

  因附子的加工品均为纵切片,所以其形状多呈上宽下窄的倒三角锥形,或为不规则的纵切片,无外皮,全体黄白色,多数饮片的边缘可见一突起的支根痕,俗称“钉角”,半透明,气微,味淡。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