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枣口服液治疗脾肾不足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1.6.2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值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值减少≥30%,<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未见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值减少<3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采用方差分析,数据由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厌食疗效评价
口服杞枣口服液2个疗程,结果痊愈12例(40.0%),显效6例(20.0%),有效9例(30.0%),无效3例(10.0%),总有效率达90.0%。
2.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杞枣口服液能较好改善脾肾不足型证候,经治疗,痊愈3例(10.0%),显效14例(46.7%),有效12例(40.0%),无效1例(3.3%),总有效率达96.7%。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为(14.5±3.7)分,治疗2周末时为(11.5±2.3)分,治疗4周末为(8.4±3.1)分,治疗后2、4周与治疗前比较,P<0.05。杞枣口服液对各证候改善情况见表1。
表1 30例脾肾不足型厌食患儿治疗前后证候评分比较(略)注:积分改善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3 讨论
小儿厌食症中医多以“恶食”、“不能食”、“不思食”等记载。厌食病因病机复杂,常因喂养不当,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湿食积滞而厌食;或先天禀赋不足或病后失调,脾胃两虚;或胃阴不足;或营卫不和,脾胃气机失调,纳运无权;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胃不和。病位主要涉及脾胃,若拖延诊治或日久不愈出现体重不增,生长缓慢,继发疳证、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等,病位渐及肾,呈现脾肾不足之象。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有“脾常不足”、“肾常虚”之生理特点,以及脾肾相互资助的生理关系,常使厌食症迁延日久而见肾气不足证,而出现身材矮小、发疏无华、盗汗、佝偻等症状。因此,对于较为严重的厌食患儿在健脾的同时必须兼以补益肾气,在厌食早期加入补益肾气药物,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杞枣口服液中枸杞子味甘性平,善滋补肝肾;海参味甘咸性温,补肾益精;太子参味甘苦性平,功能益气健脾;大枣味甘性温,功能补脾和胃、强健脾胃;益智仁味辛性温,功能温脾肾、燥脾湿;山楂味甘酸,性微温,功能消积化痰、行气化瘀;珍珠味甘咸性寒,功能镇惊安神。全方具有健脾和胃消积、补肾益气养血的功效。本观察结果表明,杞枣口服液对脾肾不足型厌食症具有整体改善作用,不仅能较快改善厌食症状,而且能较好改善恶心呕吐、腹胀、神疲乏力、大便异常等胃肠道症状。由于本观察周期短,在提高体重、身高、改善面色、发疏无华等方面疗效不明显,需继续随访评价。
【参考文献】
[1] 李 贵.小儿肺虚证、脾虚证、血瘀证及肾虚证诊断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