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6-05

  3  展望

  能否通过中药有效成分间存在的内在函数关系和比例关系,仅测定1个成分(对照品可以得到者),来实现对多个成分(对照品没有或难以得到者)的同步监控,这是“一测多评”的基本设计思想。一测多评的研究思路侧重从量上阐明主要成分或药效成分间的相互关系,校正因子的运用能够实现在对照品短缺的情况下多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王氏等[23]以木通药材为例,采用一测多评模式对其中3种皂苷类成分进行同步测定,对该技术适用性和应用可行性进行了探索和评价。一测多评的研究思路在木通药材中得到验证,有望成为适合中药特点的多指标质量评价新模式。此方法正尝试应用于金银花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52-153.

  [2] 高咏莉.HPLC法测定银黄制剂中绿原酸的含量[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8(11):705-707.

  [3] 邢俊波,李会军,李 萍,等.中药金银花质量标准研究——总黄酮的含量测定[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2,19(3):169-170.

  [4] 林黎明.差示导数光谱法测定金银花及银翘解毒片中总绿原酸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1991,l6(5):282-284.

  [5] 李自林,郑筱梅,王 琰.绿原酸的导数极谱法测定[J].化学研究与应用,
1998,10(2):199-203.

  [6] 王瑞明,靳秋萍,郝旭亮,等.薄层扫描法测定口腔宝中绿原酸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6):334-335.

  [7] 叶碧波.复方金银花颗粒剂质量控制中的定量分析[J].中国新医药, 2003,2(10):24-25.

  [8] 李 宗,黄振国,褚克丹,等.聚酰胺薄膜分离并测定金银花及其制剂中绿原酸的含量[J].福建中医药,1997,28(3):16-17.

  [9] 周至锦.金银花及其制剂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2,26(4):82-83.

  [10] 龙 虹,杨金杰,刘虎威,等.中药中绿原酸的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J].中国药学,1999,8(3):152-157.

  [11] 王德先,赵敬湘,杨更亮,等.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中药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含量[J].中草药,2000,31(6):432.

  [12] 赵花荣,温树敏,王晓燕,等.金银花道地品与非道地品的FTIR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25(5):705-707.

  [13] 田 吉,冯文宇,邱华荣,等.金银花药材气相指纹图谱研究[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2,25(1):76-77.

  [14] 刑学锋,陈飞龙,安春志,等.河南省密县金银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5,28(2):114-115.

  [15] 王 倩,王建新,于治国,等.金银花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J].中成药,2005,27(7):751-754.

  [16] 刘艳娥,吴玫涵,吴玉田,等.金银花药材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3,19(3):161-164.

  [17] 郭朝晖,蒋生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肃金银花中槲皮素和木樨草素的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4):552-553.

  [18] 石俊英,张会敏.金银花不同品种、产地与采收期样品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测定[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247-249.

  [19] 刘永刚,卢建秋,高晓燕,等.HPLC-MSn法分析不同时期金银花中酸性成分及含量变化[J].民族医药,2006,3(3):174-176.

  [20] 贺彩霞,崔 华,赵晓宇,等.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金银花中的绿原酸[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9,29(5):521-525.

  [21] 胡秋芬,杨光宇,黄章杰,等.微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金银花中的多酚类物质[J].分析化学研究简报,2005,33(1):69-72.

  [22] 戈早川,余 倩.胶束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银黄片与银黄注射液中的黄芩苷与绿原酸[J].药物分析杂志,1999,19(5):348-350.

  [23] 王智民,高慧敏,付雪涛,等.“一测多评”法中药质量评价模式方法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3):192.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