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季节虎杖根茎与茎叶中大黄素含量变化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6-05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Diamonsil-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80∶20);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0 mL/min;柱温:27 ℃;进样量:20 μL。

  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大黄素对照品1.0 mg,以甲醇溶解并定容至10 mL,摇匀,配成100 μg/mL的溶液。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3]

    取虎杖茎叶与根适量,分别干燥研细,过60目筛,精密称取约0.1 g,加入三氯甲烷25 mL和2.5 mol/L硫酸溶液20 mL,称定重量,置80 ℃水浴回流2 h,冷却后称重,用三氯甲烷补足失重,摇匀,分取三氯甲烷,精密量取10 mL,水浴蒸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定容至10 mL,用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备用。

  2.4  线性关系试验

    取100 μg/mL的对照品溶液,用甲醇稀释为100、16.67、8.33、1.67、0.83 μg/mL,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每个浓度重复3次,进样量为20 μL。以对照品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以进样浓度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为:Y=134 405X+16.119(R=0.999 9)。表明大黄素在0.83~10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5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对照品溶液20 μL,重复进样5次,测定大黄素的峰面积值,RSD=1.83%,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6  稳定性试验

    将待测样品溶液在室温下贮存,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每隔2 h进样1次,共5次,测定大黄素的峰面积值,RSD=0.91%,表明该样品溶液在10 h内基本稳定。

  2.7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代样品5份,每份0.1 g,精密称取,按“2.3”项中的方法处理,测定大黄素的峰面积值,结果大黄素峰面积值RSD=1.85%。结果表明重复性良好。

  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采用加样回收法。精密称取已知含量(21.609 μg/mL)的样品,分别精密加入一定量的大黄素(8.333 μg/mL)对照品,按正文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及上述的色谱条件,依法测定峰面积,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表1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略)
 
  2.9  样品含量测定
      
  精密称取干燥虎杖不同组织粉碎品,按“2.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吸取20 μL供试品溶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含量。结果见表2,HPLC图见图1。表2  样品中大黄素含量测定结果(略)
 
  3  讨论
   
  虎杖为多年生草本植物,4月中旬开始展叶,5-8月份为生长旺盛期,8-9月份为花期,一般在10月底部分叶片开始发黄脱落,11月中旬落完。结果表明,大黄素平均含量根部明显高于茎叶。在根中,大黄素含量在3-9月间基本呈递增趋势,至8月达到顶峰;与此同时,茎叶中大黄素含量则呈递减趋势。这说明虎杖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有效成分大黄素的生成量最高出现在叶中(3月份),随后,呈下降趋势,而此时根茎中却是全年最低点;随后根茎中的大黄素含量逐渐升高,至4月份时,根茎中的大黄素含量就明显超过叶中,8月份时为全年最高点。对于这一情况,我们认为有两种可能:其一,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合成次生代谢物质的基因在植株不同部位中转录与表达的时间不同;其二,生长早期,由于虎杖幼嫩的茎叶营养丰富,物理结构不坚韧,易遭受微生物、食草动物侵袭,大黄素可能在这个时期通过体内转运通道从根部转移到茎叶中以起到一种化学防御作用,而在生长晚期,这种次生代谢产物含量随器官成熟而逐渐下降贮存于根茎中。这种现象在其他植物中也有发现,例如,喜树幼叶中喜树碱含量是成熟叶的100倍[4]。从试验结果来看,我们认为,虎杖的采收时间应在8月份较为适宜。

    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本试验样品均是在植物园的不同样本区,选择采样30株作为样本,每次采集同一样本植株上的茎叶和根茎,低温烘干,混合粉碎成60目细粉,保证了采样的代表性。

【参考文献】
    [1] 王淑玲,孙云廷,刘昱霞,等.大黄素的药理学研究近况[J].中成药, 2007,29(6):877-879.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7.1329-1330.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46.

  [4] 刘文哲,王自芬.喜树幼枝的喜树碱积累及其组织内定位[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2004,30(4):405-412.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