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与中药并用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关键词】 耳针;中药;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贯穿2型糖尿病的全程,也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直接因素之一。因此,改善及纠正胰岛素抵抗状态对预防与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耳针与中药并用对其治疗,并观察其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入选标准
①根据1999年WHO修正的诊断标准[1]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②参照“消渴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2],具有脾虚湿瘀症状者:口渴少饮;形体肥胖;乏力;大便易溏;舌体胖大,舌质黯,有瘀斑,舌下系带迂曲青紫;苔黄腻或白腻;脉沉细或细涩。具备以上各项中3项即可。③体重指数(BMI):女>23 kg/m2,男>25 kg/m2。
1.2 病例排除标准
①年龄<18岁或>65岁者;②近期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③近期有酮症及高渗、感染结核、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者;④血压>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⑤FINS<15 IU/mL。
1.3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06年6月-2007年6月秦皇岛市中医院糖尿病专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均符合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共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选病例分为3组:基础治疗组(A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3±5.9)岁,平均病程(4.3±2.4)年;基础治疗加耳针与中药并用组(B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7.3±5.9)岁,平均病程(4.2±2.1)年;基础治疗加文迪雅组(C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5.7±8.2)岁;平均病程(4.4±2.3)年。3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A组予单纯基础治疗,按体力劳动强度、体型规定饮食,制定运动计划,在胰岛素治疗基础上加降糖药物。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耳穴埋针和中药治疗。耳穴埋针选用揿钉式皮内针,右手用镊子夹住消毒的皮内针针柄贴在预先剪好的风湿关节膏中央(0.5 cm×0.5 cm),用左手固定耳廓,再将皮内针垂直刺入消毒后的穴位。一次埋单耳即可,每日自行按压3次,留针5 d,两耳交替,连续5次,休息5 d,为1个疗程。取穴:神门、肝、脾、三焦、内分泌、交感。中药汤剂:黄芪30 g,山药30 g,薏苡仁20 g,鸡内金12 g,白术15 g,柴胡10 g,葛根18 g,栀子6 g,黄芩6 g,黄连6 g,生地黄12 g,佩兰30 g,苍术18 g,丹参20 g,鬼箭羽20 g。每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600 mL频服,服用25 d,休息5 d,为1个疗程。C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文迪雅(葛兰素史克,批号04110122)4 mg,每日1次。
3 观察方法
3组疗程皆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及舌象变化、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BMI、三酰甘油(TG),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中医症状单项疗效
(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主要症状疗效比较(略)注:与A组比较,**P<0.01;与C组比较,▲▲P<0.01
4.2 疾病疗效
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分显效、有效、无效。结果A组显效2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6%;B组显效10例,有效19例,无效1,总有效率96.6%;C组显效5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
4.3 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见表2)表2 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标3组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略)注:与A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与C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5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消渴”之名最早见于《内经》,早在《灵枢·本藏》就有“脾脆则善病消瘅”之说,《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肥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现代医学也认为,过食肥甘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我国目前的饮食结构日益西化,高胆固醇、高蛋白等高热量食物比例增加,致使形体肥胖、体重增加;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滋生痰湿与邪热,痰热内阻而发为消渴;同时,生活方式的变化,如以车代步,多静少动,造成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使中焦壅滞,脾失健运,水湿停聚,酿生痰浊,又有失治误治,多因阴虚热盛说,予以大队滋阴清热药,寒凉滋腻,伤脾碍胃,运化失司,而生痰湿,日久闭阻经络,使机体失去濡养而发为消渴;消渴日久,必然导致瘀血,瘀血可贯穿于消渴病整个病程的始终。
笔者在“脾虚致消”、“湿热致消”及“瘀血致消”的理论指导下,从脾从瘀从湿着手治疗,采用健脾、清热化湿、活血法,优选方药,以生黄芪、山药补脾益气,助脾健运为主药;苍术、薏苡仁运脾化湿;鸡内金开中焦郁结;生地黄滋肾水而防燥;葛根升脾中清阳,输津液以溉五脏;丹参、鬼箭羽功擅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栀子、黄芩、黄连功为清热解毒;佩兰有健脾化湿活血之效;柴胡具有理气散滞之功。诸药配合,共奏健脾益气、条达气机、清热化湿祛瘀之功。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耳廓与全身经络脏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灵枢》中所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通过在耳穴上施以一定的刺激可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运行气血的作用。所以,根据辨证选穴的原则,在神门、肝、脾、三焦、内分泌、交感进行埋针治疗。其中神门有镇静安神、抑制食欲之功;内分泌能调理冲任,调节内分泌;脾可化湿健脾,调节水液代谢与消化功能;肝调和气机,使气血运行正常;三焦除湿化浊通络;另外,选用风湿关节膏取其活血通络作用,加强耳针的治疗作用,效果更佳。
2型糖尿病中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长期的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胰岛细胞功能的衰竭,而长期的高糖毒性又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二者互为因果,并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加速胰岛B细胞的凋亡。本研究发现,B组在治疗前后其FBG、2 h BG及HbAlc均有明显改善,且与C组相比,2 h BG有显著差异,说明其有明显的降糖效果。通过降糖进而可减轻高糖毒性对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本观察结果显示,B、C组均具有降低FINS水平,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G和胰岛素抵抗同样存在恶性循环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能显著降低TG水平,且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中心性肥胖,与之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显示,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B组能显著改善患者BMI,且和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与耳针并用有减轻体重的作用。临床症状及舌脉改善情况观察显示,B组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脾虚湿瘀型患者的各项中医临床症状,且明显优于A、C组。本研究结果显示,脾虚湿瘀和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具有相关性,中药与耳针并用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脾虚湿瘀型患者的各项中医临床症状及舌脉,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特色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WHO Dept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Surveillance. WHO 专家咨询报告:糖尿病的定义、诊断、分型与糖尿病并发症[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2]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消渴专业委员会.消渴病(DM)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医药学报,1993,8(3):54.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