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
2 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风险应对策略
2.1 加大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扩大补贴范围
为稳定药农种植药材的积极性,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并给予适当补贴。通过国家负责、企业参与的形式,积极引入国家保险、商业保险、良种补贴、化肥补贴等机制,降低生产过程中不可预见的种植风险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农民种植药材的风险,确保药材种植面积,保证中药资源的正常供应。
2.2 禁止乱采滥挖,保护生态环境
非理性的攫取与采挖是中药资源生产风险的主要原因。乱采滥挖除造成野生中药资源量急剧下降外,其直接破坏的生态环境将使中药资源生产成为“无源之水”。政府部门应对中药生产与经营者首先在制度与法规上加强监管,杜绝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权责不清、管理不力等现象,对因采挖破坏生态环境严重的中药资源品种,如冬虫夏草、甘草等,应引入资源生态税收制度,让资源受益者负担生态恢复的成本,从根本上改变资源获益者对生态环境保护角色,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
2.3 引导专业种植协会的建设,确保中药资源产质
缺少专业的中药材种植协会是我国多数中药资源量不持续、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专业种植协会的建立首先可以协调中药资源的生产,避免一哄而上(下)的种植风气,确保有序生产与供应;其次,可以在源头上避免同类中药资源恶性竞争,控制假冒劣质药材流入市场,恢复药材市场的正常秩序,维护资源生产者的权益;第三,可以指导中药资源生产,增加产研转化能力,提高产质水平;第四,能够快速地组织生产,对公共突发事件具有较好的应急能力,保障突发环境下的用药安全。
2.4 加强中药资源研究,提高产研转化水平
目前,我国中药资源生产仍缺乏相关的技术支撑,已有的技术多半是经验,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试验,可重复性低,此弊端直接导致我国中药资源生产规避风险能力的低下。中药资源研究应注意:①不仅要加强中药资源的应用技术研究,更应加强其基础研究,从源头入手提高产研转化水平;②加强中药材次生代谢物质合成、累积及其变化等规律研究,促进中药资源生产技术的科学制定;③加强种质种源的收集,保护中药资源的进化潜力,防范种质退化带来的生产风险;④及时保护所得科研成果,切实维护研发者和生产者的权益,确保中药资源研发与生产的可持续性。
2.5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中药资源逆境抗性
我国的中药资源生产频受自然灾害影响,因此,做好防灾减灾,对于防范生产风险、确保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中药资源防灾减灾工作应包括:①明确影响该地区中药资源生产的灾害类型、影响强度、发生频率等,评定该地区发展中药资源生产的风险等级,合理安排生产;②坚持“预防为主,减防结合”的原则,对可以预见的灾害如气象灾害等,应及时制定避逸措施,降低灾害损失;③加强抗逆研究,通过良种选育筛选抗性品种,提高中药资源逆境抗性。
2.6 控制药材生产要素,倡导良性生产方式
一直以来,我国中药资源生产是以栽培生产与野生生产并行。因此,发展中药资源生产,一方面应鼓励规范化生产,控制药材生产要素,从生态环境、种质、栽培、采收,到运输、包装,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要处在严格的控制之下,确保栽培中药资源的产量与质量;另一方面,还应倡导形式多样良性生产方式,如野生抚育、生态栽培等,增加优良野生中药资源的产量,满足日益增加的用药需要。此外,在药材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改变防治观念,以生物、栽培、物理机械等综合防治取代化学防治,降低生产风险,保护资源环境。
2.7 建立市场供求信息平台,规范市场管理
针对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市场风险,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建立市场供求信息平台,规范市场管理。政府部门应充分理顺供求关系,及时向生产者提供市场信息,以市场需求指导药材生产;各地专业种植协会应对主要重点大宗中药资源建立预警系统,根据历年供需关系及规律预测当年生产与需求,使得中药资源生产具有计划性;相关部门还应提倡多种方式的订单生产,建立可靠的市场信用机制,确保产销顺畅;同时,应规范中药资源市场管理,打击市场投机行为,加快流通过程,增强市场的风险规避能力[8]。
2.8 动态监测,加强珍稀濒危资源的特性研究与替代研究
为了保障中药资源的持续稳定,降低生产风险,应尽快开展第四次资源普查,摸清资源“家底”,并据此建立中药资源信息库,动态监测资源生产状况,合理安排市场供给。另外,对资源量日益减少的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科研单位一方面应加强对其特性研究,摸索该品种的致危因子,并据此建立合适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产量;另一方面,还应加强替代研究,寻找疗效确切、资源量丰富的替代资源,确保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有量,稳定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 小结
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是中药资源生产管理的重要部分,它贯穿着中药资源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做好中药资源生产过程的风险分析,控制和防范风险,对解决当前中药资源中迫切的实际问题,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从根本上改变其落后的资源管理利用方式,真正实现中药资源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平衡性,依旧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期间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革新与管理方法的变动,更需要制度法规的规范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城乡经济开局良好,整体价格上涨较快[EB/OL].http://www.stats.gov.cn/was40/gjtjj_detail.jsp·channelid=57792&record=385,2008-04-22.
[2] 刘泉龙,马 莲.滥挖甘草毁了草原[N].科技日报,2002-07-04(4).
[3] 解振华.中国环境典型案件与执法提要[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130.
[4] 李学举.我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J].中国减灾,2004,14(6):6-8.
[5] 郑智文.今年洪涝中药材将受到哪些影响[J].全国药材商情,2003,27(3):6.
[6] 胡方方,李宗芸,黄淑峰,等.明党参濒危机制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5):585-588.
[7] 唐 艳,祖元刚,李海英.高山红景天生殖生态学——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调查[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30(5):80-82.
[8] 方 锐,李 勇,陈 琼.西部中药资源保护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11):7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