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连及香连丸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2.4 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吸取对照品溶液1.0、2.0、4.0、5.0、6.0、8.0 μL,间隔1.5 cm依次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按“2.2”项下条件展开,将相应斑点刮入离心管中,同行空白。各斑点用甲醇洗脱并将洗脱液依次转移至2 mL容量瓶中,加入1 mol/L NaOH溶液50 μL,甲醇定容,摇匀,在Ex=365 nm、Em=409 nm处测定荧光强度,以荧光强度为纵坐标,盐酸小檗碱含量为横坐标,得回归方程为:Y=10.337X-1.897,r=0.999 3,表明盐酸小檗碱在0.473~3.784 μg范围内荧光强度与其含量线性关系良好。
2.5 精密度试验
2.5.1 同板精密度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 μL,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呈等距离的6个点,按“2.4”项下方法测定,结果RSD=1.34%。
2.5.2 异板精密度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 μL,点于6个不同的硅胶G板上,按“2.4”项下方法测定,结果RSD=2.55%。
2.6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份对照品洗脱液,每隔20 min测定一次荧光强度,连续测定7次,结果RSD=1.50%,表明盐酸小檗碱在该条件下2 h内稳定性良好。
2.7 重复性试验
取黄连(批号20060827)和香连丸(批号061001)各5份,按“2.1”项下方法提取,并按“2.4”项下方法测定,结果黄连中盐酸小檗碱平均含量为8.04%,RSD=1.49%;香连丸中盐酸小檗碱平均含量为3.47%,RSD=2.39%。表明本法重复性良好。
2.8 样品含量测定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及黄连、香连丸提取液各10、20、10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板上,按“2.2”项下条件展开,将相应斑点刮入离心管中,加入甲醇1.5 mL,振摇5 min,超声15 min, 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置2 mL容量瓶中,加入1 mol/L NaOH溶液50 μL,甲醇定容,摇匀,测定其荧光强度,平行测定3次。结果见表1。表1 黄连和香连丸中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结果(略)
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黄连约0.1 g(批号20060827)及香连丸约0.4 g(批号061001),各6份,分别加入适量的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溶液,按“2.1”及“2.4”项下方法操作,测定其含量,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2。表2 黄连和香连丸中盐酸小檗碱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略)
3 讨论
本试验曾分别采用乙醇和盐酸-甲醇(1∶100)溶液对样品进行提取,结果发现,采用乙醇提取时,小檗碱提取率不佳,在本试验薄层展开条件下,难以达到理想的分离效果;而采用盐酸-甲醇(1∶100)溶液提取时,黄连及香连丸中小檗碱与盐酸反应形成生物碱盐,使其溶解度增加,提取较为完全,且在本试验薄层展开条件下能较好的分离,故选用盐酸-甲醇(1∶100)溶液作为提取溶剂。
目前,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有薄层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4-5],由于本试验样品成分复杂,干扰较大,采用薄层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往往背景干扰大,重现性差;而高效液相色谱法易造成色谱柱的钝化。荧光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性高、选择性强、试验样品量少、设备简单的特点,适用于痕量成分的检测。本试验采取薄层色谱-荧光分光光度法,可以减少盐酸小檗碱衍生物等成分的干扰,简便、有效、回收率高,适用于黄连和香连丸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13.
[2] 周华平,宋广聪,王仁英.薄层扫描法测定香连丸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J].基层中药杂志,2000,14(5):15-16.
[3] 杨广德,杨二库,王嗣岑.薄层色谱-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连中小檗碱的含量[J].西北药学杂志,2000,15(4):159.
[4] 梁生旺.中药制剂分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15-118.
[5] 桑 媛,张冬海.黄柏胶囊中小檗碱含量的分光光度分析[J].中国药业, 2006,1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