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芪益肾方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6-05

  1.5.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积分比=(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临床控制: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积分比≥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比≥70%,<95%;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比≥30%,<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比<3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各组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疗效比较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两两比较用秩变换分析法。各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方差齐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q检验,方差不齐时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3)表1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中药组比较,**P<0.01;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P<0.01表2  各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注:与中药组比较,**P<0.01;与西药组比较,△△P<0.01表3  各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例(略)]注:与西药组比较,△P<0.05,△△P<0.01

  3  讨论
  
  DN归属于中医学“消渴”、“尿浊”、“水肿”等范畴,其病因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劳倦太过及情志失调等有关。其病机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糖尿病阴虚燥热、伤津耗气基础上,基本按照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规律发展而来,其中气阴两虚阶段持续的时间较长,为影响疾病转归之枢纽[3]。
   
  本病早期阴虚热结为主要病机,日久伤阴气,久病入络,而致气阴两虚,由虚致瘀,络脉瘀阻。故本虚标实为本病的基本病机,肝肾阴虚是发病的基础,气阴两虚是关键,病位在肾,与脾、肺、肝等脏腑亦密切相关。丹芪益肾方是以明代张介宾倡导的阴阳互济法为依据,在《景岳全书》中的“大补元煎”基础上,针对早期DN气阴两虚、瘀血阻滞的基本病机而设。方中丹参活血化瘀、疏通肾络;黄芪、熟地黄、太子参益气滋阴补肾,共为君药。山茱萸、枸杞子、玄参滋补肝肾;杜仲益气助阳,同为臣药。黄连清除燥热,玉米须利湿除浊,共为佐药。桃仁、泽泻活血化瘀利水;牛膝既能益肾活血,又引诸药下行直达病所为使药。以上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补肾健脾活血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调节免疫和脂质代谢紊乱等作用;黄芪具有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调节脂质代谢、促进水钠排泄、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的作用;熟地黄能增加红细胞膜的稳定性,激活纤溶酶原而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过氧化脂质,降低血压,提高细胞免疫,增强机体免疫力;太子参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促进人体物质代谢;山茱萸、枸杞子具有调节免疫、降血糖及降脂等作用;杜仲、黄连能直接舒张外周血管平滑肌而降压,排泄水钠,调节细胞免疫,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桃仁、玄参有降糖、降脂、降低血粘度、扩张血管、改善肾微循环、保护肾脏的作用;玉米须具有利尿、降压、降低血糖及血脂等作用。
   
  目前,D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其发生发展是糖代谢异常、脂代谢紊乱、肾脏局部炎症介质表达与组织损伤、高血压、血管活性物质、生长因子及遗传因素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由于DM患者一旦发生肾脏损害,出现持续蛋白尿则病情不可逆转,往往进行性发展直至终末期肾衰竭。因此,对于DN必须强调早期预防、早期治疗,采用控制血糖、控制血压、调节脂质代谢及限制蛋白质摄入等综合性治疗措施。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降低系统血压和肾小球内压、减少尿蛋白、抑制肾组织细胞炎症硬化过程、改善血液内环境及循环功能、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缓激肽的降解,促进一氧化氮(NO)合成等。由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通过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DN的进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如何减少AngⅡ在肾组织中的高表达,下调TGF-β水平是阻止DN进展的关键[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肾组织TGF-β1,是ACEI治疗DN的重要机理。此外,ACEI干预DN进展的机理可能还有: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减轻肾小球滤过膜基质细胞生长,减少蛋白非酶糖基化作用,增加肾内NO的活性,有利于自由基的清除,从而降低肾小球囊内压,改善滤过膜选择性的异常改变,减少尿蛋白排泄以减轻蛋白漏出所致的肾损害和抑制肾小管肥大等,达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89-590.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33-237.

  [3] 曲晓璐,陈大舜,姚欣艳,等.1718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发病率及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12):713-715.

  [4] 刘志红.糖尿病肾病:深入研究,全面认识,推进临床[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9):519-520.

  [5] 李 英,薛 静,张益民.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皮质TGF-β1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5):255-258.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