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针药分期分型论治
恢复期正邪相争,治宜正邪兼顾。面部腧穴针刺可较早期深,手法稍重,可使用穴位透刺法,并加用电针,但电针不宜使用强刺激,其强度以患者舒适为主;肢体部加足三里,补法,以补气活络、调和营卫。后遗症期发病2个月以上,仍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此期以虚与瘀为关键,操作上患部以透穴为主,电针刺激强度以患侧面部肌肉产生抽动为佳;四肢穴以补养为重,适当配合灸法,既可祛经络之余邪,又能濡养经筋。
3.2 多用透穴治疗和远道刺
透穴治疗是一针透多经,激发和推动多经气血运行,尤其是推动面部经络气血,使面部筋脉得到充足气血的供养而恢复其正常功能。透穴时,针宜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透刺,这样不但针容易进,且不易产生疼痛和滞针。本病透穴辅以电针治疗,选择疏波可使面部肌肉兴奋,产生舒缩的节律性运动,调节面部肌肉的张力,增加肌肉的被动锻炼,有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面肌组织的供血供氧,减少渗出,促使麻痹及瘫痪的面肌迅速恢复。所谓“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腧也”,远道刺为九刺之一,是上病下取,循经远道取穴的一种刺法,是本病急性期的主要方法。
3.3 常用处方及方义
对本病分期论治,是以中医辨证为基础,在不同时机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针灸常用处方:太阳、阳白透鱼腰、四白、地仓透颊车、下关、承浆、翳风、合谷。随证加减:风寒阻络型加风府;风热外袭型加曲池或外关;肝郁者加泻太冲。随症加减:舌前味觉减退或消失或感觉异常者,加足三里;听觉过敏者加阳陵泉或听宫;口角歪斜甚者,加太冲。
方义:病变部位在面部表情肌,按中医理论来讲是属于阳明经筋病,因为阳明主面,故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取四白、地仓、颊车、下关乃本经取穴,专攻病邪;承浆为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相交之处,取之扶正祛邪、交通阴阳;翳风穴处于乳突处,为面神经出颅之处,可祛风散邪、疏通经络,按“先治其病所从生者”的理论,故取翳风。胃主司味觉,故味觉减退或消失或异常,加足三里;耳为少阳经所过之处,故耳鸣取足少阳胆经之阳陵泉或局部取听宫;肝经“环唇内”,《百症赋》记载“太冲泻,唇口喎而退黄”,故患者若口唇歪斜不能恢复者,加太冲。因本病为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故针刺风池、翳风、外关,有调节经气、疏散风邪之效;颊车、地仓同属阳明,平刺透穴以疏通经气;合谷善治头面诸疾;百会为诸阳之会,有通达一身之阳气、驱寒外出之功效。
针灸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加味牵正散治疗。功效与方义:祛风解痉、化痰活血通络。方中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长于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止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祛风通络;当归、白芍、川芎、防风疏风通络、活血和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虫类药物性能走窜,搜风通络作用强。以上诸药相配,药力径走头面经络,直达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