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中医药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3.3 忽视中医临床研究成果
运城市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所以能取得许多科研成果,就是因为当时重视临床疗效。而我国现在对中医科研的判定标准,基本上遵从西医药科研规范要求,一切按现代医学的生化、生理、病理等具有实验室量化指标来执行,用分析还原的研究方法来肢解中医的科研成果,这种只重视实验数据的中医科研项目,其成果很难提高临床疗效。运城每个中医专科医院都有自己的特殊疗效,但由于体制和机制的限制,他们无法按现行实验要求做出让专家满意的实验数据,因此,疗效好的科研成果只能得到患者的认可,而无法得到专家的认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值得关注的科研项目,如治疗癌症、骨髓炎、白癜风、结核等疾病的药物在临床上都有特殊的疗效,还有一些药物的炮制技术、炼制丹药的技术等都是有价值的科研项目,然而这些项目一直没有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3.4 管理体制僵化
据统计,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现有的国务院部委局办中,仍有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卫生部、社保部、农业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0多个部门与中医药管理有直接联系。这种多头管理的方式存在着两个明显难以解决的矛盾:一是各部门对中医药的认识理解不可能从管理理念和方法达到高度一致,也就不可避免地会从自己部门的管理职能出发,制定中医药管理的政策;在缺少严格的沟通和约束机制的前提下,相互之间因职能的条块分割,各部门所制定的政策平衡协调难度相当大,不利于中医药发展。二是中医药的责任主体不明确,某一部门不可能去独立承担这样的责任。因部委多头管理,政策制定、实施责任主体不明确,实施、监管也各自为政,出现的问题又很难追究责任,造成了许多管理政策上的重叠和管理成本的浪费。现在医生是卫生局管理,药品是药监局管理,卫生是环保局管理,医保是社保局管理,这种没有协调机构的管理方式容易产生管理政策盲区。如运城市卫生局曾经审批过的400多种中药制剂,药监局管理后需要重新审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中药制剂拿到制剂批号。因此,现在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大大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3.5 药品制剂室的标准化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政府部门出台许多政策,目的是使中医药走向规模化、规范化、国际化的轨道,但这些政策没有考虑到中医药的特殊性。如实施GMP认证以来,有许多中医院投入几百万到上千万元资金进行改造、认证,这项政策让大多数中医院没有能力达到GMP认证要求,使疗效好的中药制剂退出了使用范围,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特色的发挥。即使有能力达标的中药制剂室,也因为没有那么大的生产规模,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如垣曲白癜风医院和偏瘫医院都投入了上百万资金建立了自己的制剂室,虽然通过了GMP认证,但每年生产制剂的时间为1~3个月,有时1年只生产半个月,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增加了药品的生产成本,这必然增加患者就医的费用。运城市卫生局当时在《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实施时曾提出一个县(区)配制一个制剂室,却遭到有关部门的否定。
3.6 医疗行业追求经济指标造成中医药服务职能缩小、萎缩
国家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提倡“用比较低廉的价格,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而中医“简、便、廉、验”的特点正符合这个要求。事实上,由于现行的市场经济政策,“价廉”使中医医疗机构陷入生存危机的泥潭,发展已成为一句空话。为了完成经济指标,中医医院“以西养中”的现象难以避免,中药、针灸、理疗、按摩等低廉的中医基本治疗方法和手段虽然有效,但不能产生理想的经济效益,用此方法为患者治病的医生越来越少。在运城市中医院的年收入中,虽然中医药收入(中草药、中成药、针灸、按摩等收入)占总收入的50%以上,是全国中医院中医药收入较高的,但中医院的生存非常困难,医生收入水平与其它医院相比要低得多。另外,许多单位的医疗定点医院不重视中医院。如运城市电力局的定点报销医疗单位就没有中医院,职工想去中医院看病却不能报销相关费用,只好去定点医院看病。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中医院的服务职能。
4 启示
4.1 提高名老中医的地位和待遇
在20世纪70年代初,运城公共卫生体系的医疗覆盖率达9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主要经验在于农村赤脚医生制度和建成了农村卫生三级预防医疗保健网络,中医药以其廉价、显效及良好的可及性成为医疗的主要手段,农民群众患病不出乡、村,即可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根本改观。当时运城地区卫生部门的做法:一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大力开展中药材种植工作;二是注重提高名老中医的地位和待遇。为使名老中医药人员在晚年能够身心健康、精力充沛地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地政府非常关心名老中医的生活,及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在20世纪60年代的困难时期,运城卫生行政部门专门出台有关文件,提高名老中医、老药工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对60岁以上的名中医药人员生活上予以照顾,全部供应细粮。在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优先解决老中医的住房问题。还为名老中医建立了学术档案,每当节日期间领导都要到老中医家慰问,对名老中医的研究成果、优秀论文及著作,每两年举行一次评奖会,给予荣誉证书和物质奖励。每年推荐名老中医及一技之长的民间医生,为省地劳模、先进工作者、拔尖人才等。这为当地中医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 重视多种形式培养的人才
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医药人才是在临床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运城市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为运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为了给中医药人才提供一个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运城市卫生局不仅重视中医院校毕业的人才,而且还不拘一格发现和使用人才,对师徒传承、自学成才和确有“一技之长”的中医药人员进行资格认定,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
4.3 实行医药一体化管理
运城许多中医专科医院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他们在诊治专科专病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实践,都探索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疗效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和药品,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如稷山县骨髓炎医院,原来只是一个拥有十多张床位的乡卫生院,该院经过十多年潜心研究,研制出了治疗骨髓炎疗效独特的内服和外用中药,使许多被西医院认为必须截肢的骨髓炎患者免于截肢,并得到康复。这就是医药一体化管理所取得的成果。
4.4 重视民间科技成果
重视民间中医药科技成果,积极挖掘、整理、总结疗效突出的民间中医药疗法和药方,对疗效好的验方、秘方,支持他们进行中药制剂的开发研究。中医来自民间,其生命的原动力也在民间。许多民间中医凭着对人类健康医学发展的浓厚兴趣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全身心地把极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医疗活动中去,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用祖传或师承的一技之长,通过不断在民间的医疗实践,为百姓解除了许多痛苦。运城市许多民间中医都是因为有自己的科技成果才开办了专科医院,如头针医院、骨髓炎医院、痔瘘医院等都是随着科研成果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发展壮大。
运城市民营中医专科医院能够长期生存发展的共性,是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科技成果。因此,政府在严格规范民营医院经营行为的同时,应激励其创新活力,给予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平等待遇,对科技成果突出的民营医院国家应进行表彰奖励。
5 建议
建议有关部门联合组织专家深入基层,对中医药的特色疗法及其疗效进行调查和评估。国家不仅要重视公立机构科研项目,更应重视民间已形成相当规模的科研成果。
建议国家对中医药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目前,在中医药医、研、教以及对民间中医的认证、中药制剂的使用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及时制定出更适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