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柴胡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马占川,王志意,唐勇 时间:2015-10-12

【摘要】  柴胡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味苦辛平,入心包、肝、三焦、胆经。有轻清、升散和疏泄的特点,能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产地不同,处方名也不同;剂量大小不同,用治的病种也不相同。根据柴胡的药理作用,配伍不同的药物,方剂的作用也不相同。以柴胡为代表的方剂很多,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逍遥丸等,至今仍指导临床。由于柴胡的药理特点,肝体阴用阳,因此在有阴血不足时,要配伍柔润之品,以防耗阴损血。

【关键词】  柴胡;辨证用药

 柴胡是一味常用的中药,临床上使用很广泛,涉及中医各科领域。柴胡味苦辛平,入心包、肝、三焦、胆经。具有轻清、升散、疏泄的特点。有透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截疟的功效。用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黄疸,头痛目赤,耳聋口苦,肝气郁结,胸肋胀痛,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病。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柴胡,从以下四个方面议议。

  1 柴胡产地不同,其药理作用有异

  《本草汇言》:“银柴胡、北柴胡、软柴胡,气味虽皆苦寒,而俱入少阳、厥阴,然又有别也。银柴胡清热,治阴虚内热也;北柴胡清热,治伤寒邪热也;软柴胡清热,治肝热骨蒸也。其出处生成不同,其形色长短黑白不同,其功用内外两伤主治不同。”由于柴胡生长的地方不同,形态不同,名也不同。据文献记载,有狭叶柴胡、兴安柴胡、大叶柴胡、长颈柴胡、膜缘柴胡、小柴胡、竹柴胡、金黄柴胡、多脉柴胡等名。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山东等地的柴胡,称为北柴胡,又名硬柴胡,秋柴胡。长江以南,产于湖北、江苏、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柴胡称为南柴胡,又名软柴胡,春柴胡,细柴胡,香柴胡。而其幼苗,称为嫩柴胡。

  北柴胡清热解表之力偏强,南柴胡疏肝解郁之力偏强,嫩柴胡升举阳气之力偏优。为了提高疗效,不同炮制加工,其药理作用也不同。用醋拌匀,文火炒后晒干,治慢性肝病;用鳖血拌匀闷润,文火炒,晒干,治晚期肝硬化;用白酒拌匀闷,炒晾干,治虚热病症。而《滇南本草》还有“发汗用嫩蕊,治虚热,调经用根”之说。而新鲜柴胡的药理作用更好。

  2 柴胡剂量大小不同,其功效亦不同

  《药品化义》:“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泄,若用二、三钱,能祛散肌表……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本草正义》:“柴胡升举,亦非所宜,惟必审知其为脾阳不振,中气下陷,则东垣之补中益气之方,乃堪采用。然升、柴升清,特其少少之辅佐品耳。”因此,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中的柴胡用量不过3g,为佐使之用。古代医学家,运用柴胡完全是根据不同疾病,配伍时调整柴胡的剂量。《伤寒论》中的大小柴胡汤剂量偏大,为君药,均在半斤。而《和剂局方》之逍遥散中的柴胡剂量一般在5~6g左右。

  现代医学家蒲辅周大师,用柴胡疏肝理气剂量为一钱。而刘奉五前辈用柴胡祛邪解表为9~12g,解郁升阳为3~5g。罗元恺前辈善用柴胡,用于退热,发汗解表,用15~18g;用于疏肝解郁,调经剂量偏小,适中为6g左右;用于升举阳气,剂量宜轻,宜小,一般不超过3g。他说:有的人用柴胡,不管什么病配什么方中,概用9~12g,不符合中医辨证用药原则。

  古法多为:清热解表,谓之三钱,疏肝理气,谓之不过钱半,而升举阳气,谓之三分左右。在临床中,笔者亦遵照此法,疗效也很好。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