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的临床药学监护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郭茂华 谭宏洁 时间:2015-10-12
   PC是一种过程,药师通过与病人和其他专业人员合作,设计治疗计划,其执行和监测将会对病人产生特殊的治疗效果。CP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涉及多种药物联合使用,这便关系到药物相互作用问题和服用药物的时机以及次数等等诸多问题,而不同的治疗方案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即便是相同的治疗方案对不同的患者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为了使患者在治疗期间得到最好的疗效,我们应当为每一位CP患者进行系统地PC,为其疗效保驾护航,同时尽量减少其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或严重副反应,尽最大力量保护患者的健康。
    5  CP临床药学监护点
    5.1  明确治疗目标,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体征等和临床医师一起首先确定病人是否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其次确定该用哪些药,再确定给药方案,并检测患者用药全过程,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评价,发现和报告药物过敏反应和副作用,最大限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及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5.2  在临床监测中建立ADR制度  在临床查房和药物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现药物不良反应便书面记录下来,并与临床医生一起分析判断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靶药,并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医生工作站等全程监测ADR患者的治愈情况,作出真实、客观、准确的评价[10]。
    5.3  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包括用药剂量和用药次数,每日定时给药,保证血药浓度,抑酸药应与饭前服用,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合并糖尿病患者应每天监测血糖波动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胰岛素用量和制剂类型。因慢性胰腺炎多因长期酗酒或胆道疾病患病,故作为临床药师应瞩患者戒酒并监督之,同时瞩其应进低脂、高蛋白食物,避免饱食。
    5.4  建议患者正确使用药品,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药师在临床药学监护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药品的正确选择、药物的效果、药品的经济因素,还要关注药品的不良反应对原疾病的影响。总所周知,慢性胰腺炎治疗最重要的就是控制腹痛,最需要迅速控制的也是腹痛,止痛药的选择在这个时候就很重要了,最初应该使用成瘾性小,适用于各种慢性疼痛的止痛药,如喷他佐辛,但这些止痛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镇痛效果会下降,此时可选择强效但副作用小的曲马多,然而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大,很容易形成药物成瘾性,这就需要药学监护的观察,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开始逐步减少药物或停止使用止痛药;雷尼替丁等抑酸剂也有止痛作用,但其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6周,又因突然停药易引起胃酸分泌反跳性增加等不良反应,故作为临床药师,我们应在达到治疗效果后建议临床医师逐步停药。胰岛素的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在根据具体情况逐步调整。胰岛素过量可能导致低血糖症、过敏反应、胰岛素抵抗、脂肪萎缩等不良反应,严重时可以引起昏迷、休克、甚至死亡,故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应监测血糖水平,并以此调整胰岛素使用方案,减少不良反应出现的可能性。
    5.5  建立病人用药档案,对病人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根据WHO对健康的定义,采用通用量表和特殊量表,健康问卷和健康效用测量方法,健康效用指数等,对病人生活质量作出客观和主观的评价[11]。
    6  小结
    慢性胰腺炎在我国已越来越常见,对于慢性胰腺炎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控制腹痛,通常需要给予止痛药,并应从小剂量非成瘾性止痛药开始,临床上应慎重选择止痛药以避免产生药物依赖。同时可以给予胰酶制剂,既补充胰酶预防脂肪泻又有一定的止痛作用,为防止胃酸影响胰酶制剂活性还可以同时使用抑酸药。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则需使用胰岛素,要求监测血糖水平。临床药师应瞩慢性胰腺炎患者戒酒,进低脂、高蛋白饮食,避免饱食,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注意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防止过度紧张,遇到事情要豁达,对食欲不振或消化不良者可配合药膳调理。
参 考 文 献
[1]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75-478.
[2]肖南平,欧阳钦.慢性胰腺炎303例的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08,29(11):1510-1512.
[3]汪溪,陈宽仁,施维锦.慢性胰腺炎的CT表现对治疗选择的意义[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8,20(6):393-396.
[4]丁震,侯晓华.慢性胰腺炎疼痛的治疗策略[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7,19(6):343-345.
[5]李俊主编.临床药物治疗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73-275.
[6]朱兆华.慢性胰腺炎的药物治疗[J].新医学,2007,38(3):155-156.
[7]杨宝峰主编.药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35-336.
[8]杨宝峰主编.药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79-381.
[9]庞玉贤,庞玉杰,贺利明.开展药学监护的重要意义[J].医学创新研究—医药之窗,2007,4(24):151-152.
[10]蔡长春,李景苏.药学监护与ADR检测为一体工作模式的实践[J].中国药物应用于监测,2008,5(5):48-50.
[11]杨冬.药学监护及其应用[J].药物与临床,2008,17(16):121-122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