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现代研究新进展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5-10-12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斑块形成;AS的防治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常见于大部分心脑血管疾病的起初病理改变。阿托伐他汀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降脂药物,具有降低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总胆固醇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1],阿托伐他汀还具有对机体的血栓形成、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反应等形成的病理过程造成影响,有效减少AS的发生,降低其病死率。本文对阿托伐他汀的抗AS作用,现综述如下。
1阿托伐他汀具有抗炎作用
AS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皆伴有炎症反应,通过将T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的多种蛋白酶、促炎因子及多种细胞因子黏附并聚集,完成AS的病理反应过程,对内皮功能造成影响,阿托伐他汀主要显著减少斑块中的炎细胞,起良好的抗炎效果,明显改善AS。
1.1使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低: 有实验中研究表示,AS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清中的hs-CRP明显下降,并能显著降低其低密度脂蛋白与胆固醇,同时还可使在血管内的脂质沉积明显减少,使巨噬细胞内膜的吞噬、浸润作用明显减轻,进一步使炎症因子的释放减少。也有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CRP的表达,或降低巨噬细胞的数量,起抑制组织因子的表达及活性的作用,从而使前炎症介质的表达受到抑制,而不是由于降脂作用。
1.2 使巨噬细胞分泌的金属蛋白酶(MMPs)降低: MMPs可通过对纤维帽中的有效成分进行降解,并使其结构受到破坏,促使斑块加速破裂,是一组具有可消化特性的存在于细胞外基质中的重要酶类,也是引起AS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研究中显示,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改变巨噬细胞的大小来减少炎细胞数量的作用,还具有使淋巴细胞及泡沫细胞减少产生MMPs,从而使动脉硬化的斑块维持稳定。
1.3使核转录因子Kbc(NF-Kb)的表达受到抑制: 心脏组织器官及血管中广泛存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通过激活RAAS,增多血液中的自由基,激活NF-kB引起高胆固醇血症。武晓菊等研究发现[2],应用苏丹IV对AS模型进行染色,能有效抑制阿托伐他汀形成AS,显示他汀类药物能对激活AngII的作用机制进行有效抑制,进一步使NF-Kb的表达受到抑制。
1.4 使白介素的表达受到抑制: 白介素-18(IL-18) 在AS的发生及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属于一种“多效能”的前炎性细胞因子,能促进斑块的破裂。周爱琴等研究发现[3],阿托伐他汀可影响经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分泌的IL-18水平。通过抑制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起抗炎的作用,从而保护内皮。
1.5 降低细胞间粘附分子-l(ICAM-1)的活性,抑制细胞粘附分子-l(VCAM-1)的表达: AS的发生与发展主要由于炎症介质大量激活ICAM-l的活性,增加VCAM-1的表达,将血液中黏附的白细胞迁移至血管内皮表面,使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粘附作用增强。庞文跃等研究结果中显示[4],阿托伐他汀具有使ICAM-l的mRNA表达抑制的作用,表现为浓度的依赖性,通过抑制ICAM-1某个环节的基因转录,降低白细胞的数量及内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粘附作用。
上一篇:小儿复方甘草合剂的效期估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