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药的合理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5-10-12
止血药是加速血液凝固和促使出血停止的药物。血管通透性及收缩功能、血小板数量及质量、凝血因子系统及抗凝系统是保持体内止血功能的三大要素,其中后者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连锁性酶反应的结果,其有三个主要环节:①凝血酶原酶的形成;②凝血酶形成;③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形成后,又被纤维蛋白溶酶所溶解,纤维蛋白溶解(纤溶)是一种抗凝作用。凝血和纤溶两者是一种对立而统一的矛盾,纤溶是保证血液的正常流动性,而血液在创伤处凝固,促使出血停止,是人体的一种重要防御功能。根据止血药的作用机制,目前临床应用的止血药可简要分为以下4类。
一 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物
这类药物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受损毛细血管端回缩而止血。此类药物主要用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出血,如特发性紫瘫、视网膜出血、慢性肺出血、咯血、血尿等,
1、卡巴克络(肾上腺色腙,安络血) 此药无拟肾上腺素作用,不影响血压和心率。但应注意的是该药对大量出血和动脉出血无效,因此未提及在手术中使用。
2、酚磺乙胺(止血敏) 除以上作用外还可增强血小板的聚集性和粘附性,促进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缩短凝血时间。因此也可用于血小板功能不良引起的出血,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可用于防治多种术前术后的出血,与其他类型的止血药(如氨甲苯酸、维生素K等)合用,可增强止血效果。
3、卡洛磺钠 该药在外科使用最广,作用机制是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进毛细血管断裂端的回缩作用,常用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产生的多种出血。本药的优势在于水溶性强,是安络血的50倍,可配置较高浓度而发挥量效关系。毒性极低,最大非致死量>2000/mg。不影响凝血机制,且可稳定血管周围组织中的酸性粘多糖,它决定着组织的形状、弹性和顺应性,也影响细胞附着、增生和移动,且无拟肾上腺素作用,不会造成血压和心率波动。
二 影响血液中凝血酶的止血药物
1、维生素K:临床常用的维生素K1和维生素K3。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凝血酶原的重要物质,其缺乏或活力降低时,可导致凝血因子II、VII、IX或X合成障碍,临床可见出血倾向和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主要用于:新生儿出血(多见于早产儿和发育不良的婴儿),阻塞性黄疽、胆痊及肠道吸收不良所致维生素K缺乏,广谱抗生素致肠道内细菌合成维生素K减少或缺乏所致出血。天然的维生素Kl为脂溶性,口服后必须依赖胆汁才能吸收,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3为水溶性,不依赖胆汁,口服可直接吸收,活性也较强。与K1相比,K3显效较慢,作用较弱。使用这类药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新生儿不宜使用维生素K3;②当患者因维生素K缺乏而引起严重出血时,短期内不能立即生效,可先静脉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血浆。③对肝素引起的出血倾向及PT延长使用本类药无效。
2、凝血酶原复合物 含有在肝脏合成的VitK依赖的4种凝血因子(II,VII,IX,X),除用于乙型血友病外,更多的是用于治疗因维生素K缺乏或患肝病而引起的出血性症状。
3、凝血酶 为牛、猪、兔血中提取的凝血因子II,加入凝血活酶及钙激活而成,能凝固全血、血浆及不加其他物质的凝血因子I溶液。凝血酶是凝血机制中的关键酶,能直接作用于血液凝固的最后一步。外用于创口局部止血,也可口服或局部灌注用于消化道止血
三 抗纤维蛋白溶解的止血药物(抗纤溶药)
这类药对一般慢性渗血效果较好,对癌症出血及创伤出血效果较差,且不良反应较多,易引起血栓,对有血栓倾向和栓塞性血管病史者应禁用,因此,制约了这类药在临床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