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功效分类与药性系统间的内在规律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淑贤 时间:2015-10-12
       2.2  归纳结果对每章节药的药性系统主要特点进行总结、对比。
        3  讨论
        综合各表可见,大多数类别药物的功效与药性系统“四气-五味-归经-作用趋势”构架组合(3 种以上)间,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和规律。
        3.1  基于功效分类的药性系统特征表达解表类药物具有“辛-肺-升浮”药性系统基本规律,又因其影响的寒热病证不同,“辛-温-肺-升浮”构架为发散风寒药的药性系统特征;“辛苦-寒凉-肺-浮”则属于发散风热药的特征。清热药具有“苦-寒-沉降”药性系统构架,又因清泻里热作用部位不同其归经各异,清热泻火药多归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药多归心肝经。泻下药中的攻下和峻下药有“苦-寒-大肠-降”规律,峻下药几乎有毒。祛风湿止痛、通经络药有“辛/苦-肝肾-浮”特征;化湿药有“辛-温-脾胃”规律;利尿消肿、通淋药有“甘淡-寒-膀胱-降”构架;温里药多具“辛-热/温-浮”规律,归脾胃肾经;行气药有“辛苦-温-降”基本构架,主归脾胃肝,少数药物药性偏寒。消食药有“甘-脾胃-降”共性,药性有温,有平。止血药中,收敛止血、凉血止血药多具有“苦涩-肝-沉降”构架。化痰药中温肺化痰药“辛-温-肺-浮-毒”,而清肺化痰药则有“苦-寒-肺-沉”特征。止咳平喘药有“苦/辛-肺-降”规律。安神药“甘-平-心肝-沉”,平肝潜阳药有“咸-寒-肝-降”,开窍药有“辛-温-心-浮”规律。补虚药中补气、补阳药、补血大多具有“甘-温-肾肝”共性。收涩药“酸涩-温/平-沉”。涌吐药有“苦-寒-胃-升”规律。
        驱虫药(胃小肠-沉)、熄风止痉药(肝-沉)在归经与作用趋势少数药性有共性;活血化淤药(辛苦-肝/心)在药味与归经方面有共性。而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的功效与药性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3.2  特定药性系统组合规律在药性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不同功效的药物,具有其特定构架的药性系统组合特征。在任何一种构架中,几乎含有药味,可见五味是药性系统中的基础。在“性-味”构架中,“辛-温”与“苦-寒”类别的药物最常见、最普遍。其次是“辛/苦-温”“甘淡-寒”“甘-温”基本构架。而“辛-寒”“苦-温”结构类药物相对偏少。可推测,以上“性-味”组合在表达效应方面存在着潜在关联,其产生的生物效应或许有交叉。五味是前人认识最早的药性理论之一,最初主要依据药材实际滋味加以概括。尽管人类味觉差异大,但若被明显感知的某“味”,理应反映其所含有的主要大类物质。不同的药味,也应当产生其相应的生物效应。如甘温之补气、补阳药,有可能是由其所含甘味物质产生促进脏腑功能活动,进而表达温性效应的。苦味之泻热、泻下作用与寒性改善热证也存在着交叉。那么相同药味为何在改善寒热效应方面又有差异呢?推测:一方面五味所含物质与寒热之性呈现的生物效应特征上存在交叉重叠;另一方面五味所含物质与寒热之性呈现的生物效应上可能有层次上的差异。故开展药性理论基础研究,可将其作为一个综合因素考虑,有目的地考察其差异性,不可忽视二者的关联性。
        即使“性-味”构架相同,为何各类效应又存在差异呢?由表可见,不同类别药物因归经不同,与性味及作用趋向结合所共同表达的功效各异。如同有“辛-温-浮”药性系统基本构架的药物,归肺经则表达发散风寒效应,性热归脾胃肾则表达温里祛寒效应,归心经(辛-温-浮-心)则表达开窍醒神效应。“辛-温-归脾胃”为化湿功效特征;而“辛-温-肺-有毒”药性系统则为温肺化痰药特征。同有“苦-寒-沉降”基本构架的药物,归肺经为清肺化痰效应特征,归大肠经的则表达攻下、峻下效应;若主归肺胃则多表达清热泻火效应,归心肝经多为清热解毒、清热凉血药的特征。同为“甘-温”之品的补气、补血、补阳药,也因归经不同,其作用各异。可见,归经在药性系统构架中占有核心地位。因而开展药性研究,除关注性与味之间可能存在的交叉分层效应外,则很有必要与归经(药物的作用部位与范围)相结合共同探讨,关注相同或不同“性-味”作用于不同部位,其呈现的效应特点。若单纯探讨归经,而忽略研究载体自身存在的“性-味”特点,亦难全面阐释药性的科学内涵与用药规律。
        此外,药性系统中,作用趋向与其他性能之间也有关联、交叉。一般具有辛甘之味与温热药性药物,多表现为升浮;具有酸涩苦咸之味与寒凉药性之品,多数表现为沉降之性。反映出多数药物的性味与升降浮沉具有的共性和关联性。毒性在药性系统中不具有普遍性,少数类别如化痰药、攻毒杀虫去腐生肌药多数具有毒性,而峻下药全部有毒。
        有学者用统计法对《神农本草经》中所含药物的四气与功效、药物自然属性、五味等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也有对中药性能-功效关联性进行分析,认为功效与性能相异而相关;并有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清热药的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可见学者们均在关注“性-效”的关联性。
        综上所述,不同类别中药具有特定的药性系统构架,且与功效存在着必然联系;开展药性理论研究,应以中药功效为线索,按类把握药性系统基本构架特征,探索各个性能之间的内在规律;关注每类药的物质基础在药性系统中,其生物效应表达的特异性、层次性,以科学阐释中药“性-效”内涵;通过基础研究,可修正药性认识的偏差,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药性理论。

图片内容